正文复制

《故乡的草垛》的演讲稿
有一位乡土诗人曾这样写道:田野和草垛,架起了我对故乡全部的记忆。是啊,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回望改革开放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在辽阔的乡村大地上,最美的风景,莫过于碧波万顷的田野和一簇簇金黄的草垛了。今天,当我们衣食无忧再也不为柴米油盐犯愁时,今天,当我们出入于宽敞的办公室远离了谷穗和泥土时,记忆中的草垛也从生活中渐渐远去了,但对于草垛的感情,我却从未减少过,因为那里载着老一辈梦想,那里藏着新一代的希望。
相信很多人都有着与我相似的童年,金秋的傍晚,当我们放学归来,总能看到在打谷场的空地上,父亲与叔父们拿着扬叉,接着母亲和婶娘们递上的草捆,一层层地往上垒着草垛。看着一日日增高的草垛,我们这些孩子们无不打心底地欢喜,因为这不仅代表着来年的灶膛里有了充足的柴火,更代表着一年的大收成。当我们放下书包,跑过去帮忙捆扎草秸时,却免不了又一顿训斥:娃娃家,快快回去写作业。于是我们悻悻而归,只好幻想着夜晚时,叫起玩伴们在各家的草垛场上玩起月光下的游戏……【更多公 文素材,微信:dadawk01】
对于草垛,我总是感觉亲切的,而父辈们,对于他们亲手垒起的草垛,却是深情的。常在深秋的草垛旁,听起父辈们讲起那些苦难的岁月。大锅饭的时代,吃不饱,穿不暖,大集体的土地上,谁都渴望着能有一块属于自家的土地。1978年,土地承包制在乡村大地上炸开了锅,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改革大潮中,我的父辈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汩汩流动的思想;有了土地,就有了鲜明活跃的生产自主权;有了土地,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草垛。一方土地,一个草垛,就意味着一个简简单单的幸福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