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X的三大作风》学习体会
1945年4月在X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总结了二十四年X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一次提出了X的三大作风的理论,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X的三大作风的提出,为加强X的建设,使全X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迅速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同样需要三大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全X从中央到地方发扬X的三大作风,克服了各种困难,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使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1956年就建立起来。但是,在后来由于我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照搬马列主义的个别结论,丢掉了X的三大作风,走了弯路,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特别是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先后出现了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以及“左倾”错误在X内占主导地位,理论完全脱离了实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12月,在X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的X的思想路线,使X的三大作风又得到恢复和发扬,全X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下,团结一致,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X的作风建设是夺取革命和建设的法宝,发扬X的优良作风,加强X的作风建设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的前途和基础。
现在有些部门办事情门槛高、架子大,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为群众办事一慢、二推、三僵、四苛、五卡、六虚,缺乏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群众观念,对群众无感情,对上级不负责,这样的X员干部不仅损害了X的形象,更损害了X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些同志忘记或淡漠了X的三大作风,没有很好地学习X的三大作风,致使偏离以至违反三大作风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有的对X的方针政策,不是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同当地的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贯彻执行,而是照抄照转,敷衍了事,搞形式主义,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做工作、办事情,作风武断,方法简单,不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有的官僚主义严重,很少到群众中去,即使去了,也是走马观花,很少了解群众心里真正想些什么,有什么要求和困难,不知如何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不是发扬自我批评的作风,而是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做表面文章,或者搞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凡此种种,都是严重违反X的三大作风的,只会严重损害X的形象,使X脱离人民群众。所以,大力发扬三大作风就是要解决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所怨,树好形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思想建设方面,一部分X员干部思想不解放,改革开放意识不强,事业心差,存在着“软、懒、散”的问题;在组织建设方面,贯彻民主集中制时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并存,一些基层X组织难以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在作风方面,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从入X的那一天起,就明确了自己的思想与追求,牢记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就注定了自己要为X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去奋斗终生。对于这个职责,有些人记得清楚,有些人却记不清楚,有些人则根本背叛了它。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就记得清楚,成克杰、陈希同、胡长青、程维高、李真等就根本背叛了共产X人的职责。当然,人民群众看X的形象不是看几个典型,也不可能天天接触到中央、省市级干部,而接触最广泛的还是天天同群众打交道的基层X员干部。所以,广大基层X员干部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X的形象,代表了干部形象,尤其是在窗口部门、权力部门工作的机关干部。因此,三大作风不是空的,不是哪一级组织、哪几个人的事,而是全体X员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