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衔接
X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ZZ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ZZ教育一体化建设。”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思想ZZ理论课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一体化有效衔接,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厘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ZZ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尽管各学段学生在身体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思政课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这就决定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既要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体现出差异性,也要根据根本任务实行一体化建设。然而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各学段过分注重了各自的特殊性而忽视了内在的一致性,“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环环相扣的“链条式”课程目标。再加上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前后倒置、断层脱节严重,教学方式以简单灌输为主,缺乏针对性,使得思政课系统性、整体性的育人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各学段具体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ZZ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在ZZ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对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提出明确要求,但针对不同学段在价值要求方面又各有侧重点,比如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ZZ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无论哪个学段,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融入到思政课中,推动实现思政课核心内容的整体贯通、有机衔接,从而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旨归。此外,还应当贴合学生认知实际,落实各学段学习教育要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要引导学生初步养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高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要引导学生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和ZZ认同;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要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此构建上下贯通、前后相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