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难点和路径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当前我国乡村医疗卫生领域依然存在诸多短板,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农民群众急难愁盼,抓住基层、体制、人才等重点,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当前阻碍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一是乡村医疗卫生工作亟待制度保障。目前,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政策要求,缺乏系统性制度保障,相关硬性指标也未出台,各地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导致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尤其是新增资源流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占比偏低。数据显示,2021年村卫生室诊疗13.4亿人次,比上年减少0.9亿人次,平均每个村卫生室年诊疗量2239人次,也就是一天仅为6人。二是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政策配套不够。一方面表现在财政投入水平偏低。与公益一类性质的要求相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收入较低,制约了其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表现在用药相关政策不尽合理。尽管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已多次调整,基层使用基本药物的范围和占比规定趋于合理。但总体上看,现有基本药物政策对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约束仍然大于激励。三是人才不足仍是制约乡村医疗卫生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意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靠、要”思想在个别地区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质和量的提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卫生人才队伍的差距,势必带来不同人群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均等,从而影响社会公平。四是乡村医生队伍不稳定。目前,各地普遍存在乡村医生队伍老化、缺乏退出机制、后继乏人等问题,尤其是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占了很大比例。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从2020年到2021年,全国村卫生室数量减少约1万个,持乡村医生证的人员和卫生员减少约10万人,趋势不容乐观。尽管乡村医生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个人需承担全部参保费用,因此大部分人只参加了保障水平较低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