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为政以德:中华民族国家治理的价值导向
中华民族是崇尚道德的民族,上古时期就形成德治思想与尚德文化。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尚书·尧典》即开宗明义指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春秋时期伟大思想家孔子明确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不仅强调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所有的星辰都围绕着它运行;而且强调为政者的道德引领作用,认为“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里,详细记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兴衰成败,也评价了历代臣的道德状况。有些ZZ家则根据自身从政经验,提出有关为政的道德价值观,如北宋ZZ家范仲淹在推行新政受挫被贬之后,在《岳阳楼记》中深有感触地写道,为政者应当“宠辱不惊”,心系天下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族英雄岳飞则认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