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如何让城市建设更有韧性和智慧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火灾、疫情、洪涝、地震等灾害和风险类型增多,导致致灾速度更快,造成损失更大,影响范围更广。为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有效化解和抵御外界冲击,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为急迫的要求。与韧性城市不同,智慧城市强调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运营中,让城市更互联、更高效、更智能。韧性城市关注安全,智慧城市关注效率,随着建设概念和目标的不断发展,未来二者有融合的趋势。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和警惕,大量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并不意味着城市就会自动变得“智慧”和“韧性”,需要充分利用城市专业知识和见解找到最新的科技手段和城市现有顽疾之间的结合点,才是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应对措施,在提高城市自适应能力的同时提高整体效能,在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充分融合建设方面着力。 
韧性城市建设要注重与已有智慧城市系统的协同性、嵌套性和整体性。传统工业文明思路下城市建设的集中化、大型化、中心控制模式为城市累积了系统脆弱性,以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灾害和风险已成为全球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韧性城市建设是增强城市系统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需要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硬件”防灾安全性能。相比较韧性城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发展快,从X的十九大至今,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加速落地,城市服务质量、治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大大提升。韧性城市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基础上再创造、再提升。智慧城市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升城市韧性建设的效率和回应性,韧性城市理念的规划落实也促进着已有智慧城市系统的优化提升。二者要实现有机结合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对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能源创新、社会心态、组织韧性加强等方面需要补充机制。二是新兴技术对城市系统的适应性改造有可能带来一定的新兴风险,由于其不可预测性,需要在智慧城市的统一监测评估下进行。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融合常态管理与应急响应的统一体,涉及诸多领域各个环节。双向部署是形成治理闭环的必要部署,建设全过程需要相关部门依据城市规划和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科学方法找到最新的科技手段和城市现有的顽疾之间的结合点,使城市的每个智慧要素都具有韧性,城市的韧性和生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