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集中论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在阐发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诸多重要元素时,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出的有关治国理政、经邦济世与道德人格培养的宝贵精神财富。 
富民厚生的执政理念 
富民厚生的执政理念贯穿于古代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始终,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作为政书之祖的《尚书》就明确提出“养民”“厚生”的思想。《尚书·大禹谟》提出了“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主张,并指明“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善政的标准就是以民生为重,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福祉。《尚书正义》指出:“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孔子则提出关于治国理政的“先富后教”的思想,并提出了“惠民”“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论述。“先富后教”的思想为孟子与荀子所继承,并将富民看作是王道ZZ的标准所在。孟子指明民众的“养生丧死无憾”正是“王道之始”。孟子的王道ZZ致力于提升民众在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的生活需要与生活质量。荀子则将“富民”明确看作是王道ZZ的标准,正所谓“王者富民”。与此相应,荀子明确提出“以政裕民”“利足以生民”的主张。《管子·治国篇》中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墨子·兼爱篇》中指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东汉王符在《潜夫论·务本篇》中指出:“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富民厚生可以说是评价ZZ治理与经济发展成败的标准,构成古代ZZ正当性的核心来源。古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之所以被后人津津乐道,正是在于民众在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