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夷陵茶产业发展的五个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近日,市、区两级政协委员深入邓村乡、太平溪镇等茶产业一线,协商调研茶产业生产销售等情况。委员们认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茶产业实现了历史性发展,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茶产业发展也进入基础好但进位难的重要瓶颈期,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是缺人、缺人才问题。种植环节,受多年以来的劳动力外流问题困扰,“农二代”逐年减少,中老年人种茶成为主流。比如邓村全乡户籍人口28000余人,在家从事茶叶生产的不足15000人,人均承担55亩茶园的管护和采摘任务。茶农平均年龄约56岁,茶厂加工人员平均年龄53岁,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工环节,近年来全区茶企培育了一批土专家,但外流比较严重,主动学习茶加工技术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在科研环节,缺乏长期蹲在茶园搞研究、搞试验、搞防治的技术人员,为区委、区政府提供第一手有决策价值的研究成果不多,系统性谋划茶产业发展还需久久为功。
二是缺钱、难存活问题。近年来,全区茶企以重资产投资为主的扩张中,依赖财政性项目多,依赖贷款多,在经营中资本原始积累不够,不少茶企负债率高,缺收购鲜叶的周转金。茶企因厂房长期办不了产权证,资产不能抵押贷款融资,每到春季资金问题就摆在几乎所有茶企面前。而茶农是需要现金的,没有现金其负面效应将直接传导到茶产业的最底端,严重影响茶产业发展势头,关乎茶产业的长远发展。
三是成本高、不赚钱问题。茶园建设管理上,茶园改造休茶期长、时间成本高,肥料、防治投入成本高,人工成本高,鲜叶价格高价下滑快,中低价时间长,茶农的议价权几乎为零,种茶的实际利润是不断下滑的。加工环节上,资金成本高,管理成本高,能源成本高,运输成本高,人工成本更高,茶企赚钱越来越难,大都也是赚了点工资,为社会解决了些就业问题。比如,近几年来“黄芽”市场和“川茶”入侵影响本地名优茶的发展,就是由于黄芽产销行情的特殊性(不挑鲜叶、不愁销售)和“川茶”的外形、价格优势,本地传统名优茶“芽毛尖、绿茶王、御池仙螺、天宝玉叶、碧剑、剑毫、碧峰”等传统名优茶生产受限,存在本地优质名优茶一茶难求的尴尬局面。而本土名优茶为什么缺乏茶企跟进生产,根本原因就是茶企无利可图,不愿投入人力、物力、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