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自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来,书中清新朴实的文风令我印象深刻。“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像这样生动的语句在书中随处可见,将“高大上”治国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富于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对年轻干部而言,大多从事的都是基层工作,身处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时刻牢记教导,学会同群众“说话”,用好“群众语言”,真正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信得过。
一、以“情感”为线,让“群众语言”更亲切
有些年轻干部不愿讲“群众语言”,觉得那种语言太平太俗,显不出自己的理论水平。爱用“生硬晦涩”式的语言,既脱离实际,又没有“干货”,让群众听得云里雾里,听不懂也记不住,更别提口口相传。这种不顾及群众感受的说话方式,不仅影响干部的形象,更会伤害到群众的感情。年轻干部首先学会站在群众的角度进行交流,放下架子,做到眼里有群众、心中有担当。做群众的“贴心人”,善用“群众语言”,不打官腔、不说妄语,学会“坐着小板凳与群众拉家常,虚心请教意见,耐心倾听抱怨,诚心接受批评”,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交心、和群众做朋友,这样才能培养同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
二、以“学习”为首,让“群众语言”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