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少数民族意识形态工作交流材料
我国幅员辽阔,2.2万公里边境线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边境线长、文化多元、民族宗教复杂等是这些地域的主要特征。边疆和谐稳定,事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宁与繁荣,事关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局,事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把边疆治理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于实施边疆有效治理意义重大。
一、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X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精神基因和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这是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内生动力。
(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复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X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形成认同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