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主持中共中央ZZ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D的理论创新要把坚守魂脉和坚守根脉结合起来,如果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颠覆性错误。归根到底,坚守魂脉和根脉,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我们D成功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系统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此,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独特理论意义以及“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价值是亟须推进的理论阐释工作。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理论
“两个结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形成的原创性理论。对“两个结合”重大命题的理论阐释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展开再到深化的完整过程,从在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这一科学命题,到D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D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再到D的二十大报告专章论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并进一步展开论述“两个结合”,包括D的二十大闭幕后在考察延安、安阳等地过程中提出“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定位朝着体系化、学理化方向发展。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与发展的角度深刻论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中共中央ZZ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以“魂脉”和“根脉”来定位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D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可以看出,“两个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是我们D立足百年历史新起点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对中国共产D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科学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贯通融通的理论结晶,是“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的最大成果,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我们D成功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底蕴。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基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同样需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在不断推进其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唯有不断本土化、时代化,才能汲取本民族、本国的历史文化养分,注入源头活水,激发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以严密的逻辑展示了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以深邃的学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两个结合”理论贯通历史纵深,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效贯通起来、同群众日用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凝聚起D的创新理论的新的理论势能,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民族基因和文明血脉,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宏阔辽远的历史纵深。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余年结合史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具有历史的统一性,二者并非现成如此、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赓续前行的。在我们D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生着相互建构、双向生成、互相成就的历史性“结合”过程,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当代中国既是中国共产D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也是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中国的当代存在。作为我们D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D的灵魂和旗帜,也是我们立D立国、兴D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根本指南与强大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也是推进D的理论创新的文化基础和前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精神滋养。二者缺一不可。对于二者关系的处理,中国共产D在百余年奋斗中探寻到了一条真理道路,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交织共振的关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与当代中国实践、与民族复兴时代主题相契合。但必须指出,这种结合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于同等地位,二者的关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导意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援意识,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实现的有机结合,这是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必然结果。这种主导与支援的关系,深刻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将有价值的历史资源转化为支援意识,贡献中国智慧。在二者结合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不等同于文化复古主义,那种企图用“儒化”了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是机械的、错误的,不但有悖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会割裂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互相成就的关系。可以说,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与作用,展现真理魅力与精神伟力,为D的理论创新提供强大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支撑。概言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贯通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统一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最新概括。
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对D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D立国、兴D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文化血脉,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正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加契合中国人民特有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对中国现实更有解释力,在理论上更具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实践中更加符合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改造中国、创造奇迹,在实践中更具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