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经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D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ZZ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开创性地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加强D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ZZ的基础,ZZ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很多经济现象看似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ZZ问题。D的领导是做好D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ZZ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坚持D的领导是D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经济建设是D的中心工作,D的领导必须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围绕加强D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包括:D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不断提高ZZ判断力、ZZ领悟力、ZZ执行力,把贯彻D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运用马克思主义ZZ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等等。
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加强D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D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我们D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央ZZ局常委会、中央ZZ局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决定重大经济事项,中央财经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及时研究经济社会领域重大改革,从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各方面各环节做好经济领域各项重大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ZZ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
正确认识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系各国利益和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同力量在激烈争夺,不同主张在交织纷争,既考验大国ZZ家的智慧,也考验全人类的理性。
围绕正确认识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包括: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世界经济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使世界经济走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轨道;等等。此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当前复杂条件下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新时代以来,D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013年至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此外,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我们D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运用系统思维,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供给和需求、总量和结构、速度和质量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是我们D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对经济发展新实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包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等等。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在D的领导下,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6.2%,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全社会研发(R&)经费投入达到3.09万亿元,是2012年的3倍,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91%提升至2022年的2.55%,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