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毛泽东诗词中的青春意气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外出求学时写下《七绝·呈父亲》;1928年秋,35岁的毛泽东写下引兵井冈后的《西江月·井冈山》。17岁到35岁,毛泽东诗词,是青年毛泽东奋斗人生的壮丽画卷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赏读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诗词作品,可以品味毛泽东青春岁月的斑斓色彩,体会毛泽东真情实感的炽热深邃,感触毛泽东品学才识的出类拔萃,领略毛泽东上下求索的刚毅执着,感悟毛泽东救国救民的使命担当。
严父慈母,深恩难忘
1910年秋天,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记述了毛泽东的早期生活,不少内容反映他与父亲如何“抗争”,但不能据此认为毛泽东对父亲只有反叛而没有敬重。正是父亲的严厉,使毛泽东自幼克勤克俭;正是父亲的支持,毛泽东才得以几进私塾并外出求学。透过《七绝·呈父亲》,可以品味出毛泽东对父亲的深沉感激。他把原诗的“男儿”改成“孩儿”,体现出对父亲的敬爱。他把“死不还”改成“誓不还”,充分考虑到了父亲的忌讳和希冀。与其说这是毛泽东向父亲含蓄道别,不如说是他对父亲作出一种庄重承诺。
母亲文七妹善良贤惠、乐善好施。1919年10月5日,文七妹病逝。毛泽东赶回韶山时,她已经入殓两天了。他跪守母亲灵前,含泪写下一生中最长的诗作《四言诗·祭母文》。这是一篇念颂母亲的绝唱,痛苦、悲伤、思念、惆怅、悔恨、感恩之情浓郁厚重。写好《祭母文》后,毛泽东还写了两副挽联。其一为:“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其二为:“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博览群书,修学储能
毛泽东在湘乡小学堂只就读了半年,1911年春天,他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投笔从戎。他从鼓吹革命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这一名词。离开军队后,1912年,他又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读了6个月又退学了,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翌年春,转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遇到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优秀老师,度过了“修学储能”的五年半时光,“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他以“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进行自勉,既读“有字之书”,又读社会“无字之书”。这五年多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