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录
{TOC \o "1-1" \u }{ PA}{EREF _Toc15954 \h }
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思想纵横){ PA}{EREF _Toc14789 \h }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思想纵横){ PA}{EREF _Toc4820 \h }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1090 \h }
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7827 \h }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底气所在(思想纵横){ PA}{EREF _Toc10050 \h }
洞察大势把握机遇(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4003 \h }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思想纵横){ PA}{EREF _Toc16296 \h }
合力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思想纵横){ PA}{EREF _Toc8686 \h }
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3209 \h }
加强X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7527 \h }
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思想纵横){ PA}{EREF _Toc15020 \h }
坚持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8462 \h }
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思想纵横){ PA}{EREF _Toc13896 \h }
坚持以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思想纵横){ PA}{EREF _Toc5064 \h }
坚定信心办好自己的事情(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06 \h }
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思想纵横){ PA}{EREF _Toc3935 \h }
牢牢掌握主动权(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8718 \h }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纵横){ PA}{EREF _Toc16362 \h }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9482 \h }
守好魂脉和根脉(思想纵横){ PA}{EREF _Toc18241 \h }
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思想纵横){ PA}{EREF _Toc16875 \h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7597 \h }
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5719 \h }
要怀平常心(思想纵横){ PA}{EREF _Toc3003 \h }
运用X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纵横){ PA}{EREF _Toc17815 \h }
在深学细悟中提高本领(思想纵横){ PA}{EREF _Toc7863 \h }
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思想纵横){ PA}{EREF _Toc32302 \h }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5203 \h }
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思想纵横){ PA}{EREF _Toc9238 \h }
自觉用X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思想纵横){ PA}{EREF _Toc28814 \h }


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思想纵横)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主体性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等的坚持与发展,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更关系文化活力的激发和增强。文化主体性强则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程度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更好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进而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近代以后,深重的民族危机让一些人产生了文化自卑自弃心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X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X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发展历程。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入的融合。“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突破。在“结合”中,我们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主体性,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创新能力强则文化的主体性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新时代以来,我们X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着民本思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智慧,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滋养,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难题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充分彰显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巩固文化主体性和文明交流互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巩固文化主体性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也有利于巩固文化主体性。巩固文化主体性绝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更加自信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开放的心态自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本民族文化。这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面向未来,我们要在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积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促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思想纵横)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
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作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在于其深深根植于无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的实践运动,充分表达了人民呼声和愿望,深切反映了人民利益诉求,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X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百余年来,我们X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在人民鲜活丰富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每次赴地方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都坚持到一线与工人、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农民等亲切交流,听介绍、看产品,问生产、话经营,思对策、谋方略;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坚持“下团组”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汇聚众智,让人民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事实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充分展现了“以百姓心为心”的真挚情怀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崇高境界。
古人云:“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有智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有大量理论和实践课题亟待我们回答。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充足的养分和力量。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使人民的创造热情得到激发、创造意愿得到尊重、创造实践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我们要树牢唯物史观,强化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断对人民群众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进行总结和概括,充分彰显X的创新理论的人民性。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ZZ冲突沉渣泛起,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呼声和意愿更加强烈。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ZZ经济版图。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全球大多数,经济规模已占全球半壁江山,在科技、教育、社会、文化等领域也取得长足发展,在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安全问题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愿。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始终秉持理性、务实态度,坚定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国际道义一边,普遍支持劝和促谈,积极推动以对话谈判消弭分歧,用斡旋调解处理纷争,共同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ZZ,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当前,全球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全球发展进程遭受冲击。站在全球发展的关键当口,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合力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努力跨越发展鸿沟、重振全球发展事业。特别是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将全球发展作为合作重点,创新性提出“金砖+”合作模式,让更多发展中国家获得发展新机遇,汇聚和描绘了重视发展、共谋合作的强大合力与美好愿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30多年来,已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过去10年向非洲提供大量发展援助,参与建设6000多公里铁路、6000多公里公路、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绿色发展能力……中国始终同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致力于同各国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新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深化务实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不仅是积极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行动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虽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作为维护和平、推动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定能为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思想纵横)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不时赞赏他们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励他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的职业。《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的职责就是造物,精湛的技艺是工匠的立足之本。庖丁解牛、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成语,都是对工匠技艺的形象表达。
工匠精神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X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X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X的XX大报告提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X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全X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高铁动车、航天飞船等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着劳动者独具匠心、精雕细琢、尽善尽美的追求和坚守,蕴含着严谨、执着、敬业、创新等可贵品质。16岁开始学砌墙的邹彬,勇夺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我国砌筑项目奖牌零的突破。“海岛”电工赵儒新,三十多年如一日,为服务12座小岛上237户居民的生活需要全天候“待命”。对个人而言,掌握一技之长,淬炼精湛技艺,能够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实现人生出彩。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新益求新的工匠品格,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要围绕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产业链、创新链代际跃升,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表彰奖励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激发弘扬工匠精神的内驱力。在全社会讲好工匠故事、褒扬工匠情怀、涵养工匠文化,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励各行各业技能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匠心聚,百业兴。秉持工匠精神,人人创新创优,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就一定能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思想纵横)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提出“在民营经济中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富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成长经验”。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23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企业有142家,入围数量位居榜首,其中不乏优秀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激励。
企业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也离不开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优秀企业家从事的行业各异,但都坚信企业发展的目标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将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企业家精神有其相对稳定的内涵,如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诚信守约、履行责任、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等。一个企业在企业家的带领下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就能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当前,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都要求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需要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尊重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发展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激发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有力保障。要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加强法治保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依规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努力让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干事业。
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需要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社会氛围。好的社会氛围能够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家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要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以实际行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宣传报道,凝聚崇尚创新创业正能量,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价值感。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底气所在(思想纵横)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未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我们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当今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今天,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我们拥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广泛而深厚的文化自信。这份文化自信是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底气所在。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牢牢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X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展现昂扬振奋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X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袤沃土,指引着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昂扬向上的风貌,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朝气、锐气、正气,是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是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理性平和的心态,表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而是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真正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新时代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充分彰显,新的文化使命就有了坚实根基,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就能不断汇聚,我们就能不断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洞察大势把握机遇(思想纵横)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勃勃生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现光明前景;另一方面,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会不断出现,实现既定目标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善于洞察大势、把握机遇。
应当看到,前进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叠加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安全风险依旧存在。从国际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增大。
在看到风险挑战增多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总体上看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科学把握危与机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我们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又如,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为我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的长期性、复杂性。同时要洞察大势、把握机遇,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我们的信心源自制度优越性。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坚定维护X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X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我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持续深化改革,加大制度创新,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让我们能够在风高浪急中经受住重大考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我们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的强大能力。比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沉着应对,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展现出了巨大韧性和潜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态势,我们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时代课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洞察大势中把握机遇,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向前进。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思想纵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首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同时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是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内在要求。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回望历史,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放眼当下,中国式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