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苏中公学的革命历史
位于江苏省宝应县东北20公里左右的曹甸镇有一座巍巍耸立的纪念碑,碑上有苏中公学老校长、上海市委书记处原书记夏征农亲笔题写的“苏中公学纪念碑”七个铜质镶制大字,塔顶装饰着当年苏中公学的校徽。纪念碑左右两侧附碑分别镌刻着苏中公学简介和书籍、枪支等图案。
苏中公学是中国共产X领导下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干部学校。1944年2月,为进一步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抗战救国人才,夺取抗战最后胜利,苏中区X委、苏中军区根据X中央指示精神,在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建苏中公学。当时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进一步明朗,中国的全面抗战也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军民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同时,新四军在苏中、苏北地区多次进行反攻战役,取得了辉煌胜利,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为创办学校、培养干部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后方。
苏中区X委、苏中军区对创办苏中公学十分重视,学校筹备之初,由新四军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苏中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兼任副校长,新四军一师一旅副旅长张藩任专职副校长、校委会书记,夏征农任教育长。1944年2月12日,苏中区X委机关报《苏中报》对苏中公学的筹备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并指出苏中公学创办的重要意义:“第一是为了培养抗战建国专门人才;第二是为了创造教育经验,以为改造各地学校教育之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