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萧华诗歌中的昂扬斗志
萧华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的上将,他不仅是一位百战将星,也是一位军中儒将。萧华的诗词充满着坚决革命的斗志、热血报国的意志和奋斗拼搏的壮志。
“少年有志报神州”
萧华,原名萧以僔,1916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从少年时代起,萧华就积极投身革命。1929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三纵队来到兴国,萧华参加了由毛泽东主持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同年底,13岁的萧华被推选为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他跑遍了全县,工作卓有成效,团员由几十人发展到1000多人。1930年初,毛泽东再次到兴国,找来萧华,向他了解兴国共青团的工作。毛泽东见萧华聪明过人,口笔两利,甚为喜爱。毛泽东离开兴国不久,萧华便接到调他去红军工作的通知。
1933年春,在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局发出开展“扩红”运动的号召,5月上旬红军总ZZ部提出创建“少共国际师”。8月5日,由一万多名青年组成的少共国际师在江西博生(今宁都)县正式成立,当时指战员平均年龄很小。周恩来从前线调回萧华,年仅17岁的他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政委。年龄虽小,志向远大。1934年10月初,少共国际师承担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在石城保卫战中打得英勇壮烈,弹药打光了,战士们就搬起石头、抡起木棒和敌人死拼,以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防线。萧华那首《忆少共国际师》彰显着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时期,萧华参加了红一军团在长征中所有重大的军事行动,并始终战斗在最前线。1964年,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筹备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萧华也收到了不少单位的约稿。于是,萧华决定用组诗的形式,对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进行生动的概括。经过几番慎重思考后,他初步确定了用“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创作行组诗,即一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