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红色文艺作品里的红色地标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是在红色文艺作品的熏陶下长大的,当年捧读的长篇小说是《红岩》《红日》《红旗谱》《林海雪原》《暴风骤雨》《海岛女民兵》等,观看的电影、戏剧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我们不仅对红色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经典台词、著名唱段耳熟能详,而且对其中出现的红色地标心向往之。谁不渴望去“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沙家浜,一睹阳澄湖畔那“河湖港汊好战场”?谁不期盼到广袤的林海雪原,凭吊在剿匪作战中英勇牺牲的孤胆英雄杨子荣?正是因为有这种红色情结的驱动,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我一直锲而不舍地追寻着红色文艺作品里的那些红色地标。
冉庄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地道战》是我们小时候百看不厌的电影。影片中,在千里大平原上,千千万万武装起来的庄稼汉,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地与日本鬼子展开了地道战,一次又一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最终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部影片是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遗址拍摄的,冉庄既是地道战的发生地,又是电影《地道战》的拍摄地。我一直想到冉庄去走一走看一看,实地考察一下那传奇般的地道。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走进冉庄,目之所至,无论是地道还是街景,无论是古槐还是高房工事,都是那么熟悉。由于文物保护部门和冉庄村民的妥善保护,地道战遗址跟当年拍摄电影时一般无二。我和同伴先参观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聂荣臻元帅题写的馆名赫然在目。走进展厅,面对冉庄民兵当年用过的长枪、土炮、油灯、纺车,面对日本鬼子当年烧杀抢掠的图片和缩微景观,我仿佛置身于地道战的战场,耳畔依稀响起激烈的枪声、炮声。日本鬼子入侵华北后,展开残酷“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冉庄人民奋起反抗,在X的领导下,创造了威震敌胆的地道战,以地道为依托,粉碎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猖狂进攻。据了解,抗战期间,冉庄民兵对敌作战72次,其中大战5次,另外还配合外地作战85次,创造了歼敌2100余人、自己仅有1人负伤的战争奇迹。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民兵地道战中显神威、打得鬼子狼狈逃窜的故事情节正是冉庄人民英勇战绩的真实再现!
走出纪念馆,我们又实地参观了地道和街景遗址。当年冉庄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分东西南北4条干线,围绕干线还有20余条支线,形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进能退的地道网,全长约30里。最为奇妙的是,地道不仅是保存有生力量的藏身之地,而且成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斗场所。我们在参观中发现,冉庄的地道与地面伪装成碾盘、小庙、锅台、炕面、牲口槽、烧饼炉的战斗工事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纵深立体火力交叉的蛛网式阵地。正如萧克将军所言,冉庄人民“化无险可守的平原,为不可攻克的要塞”。这次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让我对毛泽东“战争的伟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