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21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新型政D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D领导的多D合作和ZZ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ZZ制度。这一制度既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ZZ文明优秀成果,是中国新型政D制度。”中国新型政D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政D理论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精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彰显出独特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新型政D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D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ZZ创造
中国新型政D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D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于近代ZZ道路的实践探索,植根于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D情与国情,是中国民主ZZ发展内在演进的必然选择。
统一战线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D成立初期,面临着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即反帝反封建。然而,当时的革命力量——特别是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这一历史事实决定了中国共产D想要赢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必须积极利用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采取合作型的政D组织形态。1923年,中国共产D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和革命形势,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决定共产D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D,以实现国共合作,共同进行和发展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以后,社会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纷纷建立自己的D派和组织,积极支持和响应中国共产D的ZZ主张,参与民主联合政府的活动,为中国新型政D制度的确立孕育了组织基础。在陕北革命根据地采取“三三制”原则,“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也是对中国共产D领导的多D合作和ZZ协商制度的积极探索。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宣布了中国共产D召开ZZ协商会议、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ZZ主张,阐明了中国共产D在未来国家治理体系中构建新型政D关系的构想,“五一口号”迅速得到了各民主D派、无D派人士的热烈响应与支持,促进了当时各民主D派、无D派人士由“中间道路”向自觉接受中国共产D领导的转变。各民主D派、无D派人士公开地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D的领导,为中国新型政D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ZZ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D领导的多D合作和ZZ协商制度这一中国新型政D制度的正式确立。
中国新型政D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制度支撑。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稳固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一个D好,还是几个D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D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D领导的多D合作事业虽受到一定阻碍和冲击,但仍克服了重重困难,并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首先,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参政D理论。同志于1979年首次提出,在中国共产D的领导下,实行多D派的合作。1986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通知,又一次明确指出各民主D派是同中国共产D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D。198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