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875D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和突出优势,就是高度重视并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其中,意识形态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对此,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大国领袖的卓越智慧,聚焦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把脉定向和谋篇布局,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意蕴深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这些论述虽各有侧重,但又交互融合、相辅相成,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新时代中国落地生根的最新成果,也是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创新突破,蕴含着一系列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导向性的科学思维方法。深入研读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提炼并剖析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既是进一步深入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需要,又是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的需要。
一、以鉴往知来的历史思维,洞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
历史思维是指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中去理解和把握时代议题,从而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洞悉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的一种思维方法。强调:“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D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2]545D的十八大以来,遵循鉴往知来的原则,树立大历史观,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考察,掌握了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即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D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从而将规律性认识擢升到一个崭新的维度。
(一)把握历史规律:继承D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
百年来,中国共产D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以D的创新理论凝心聚力、培根铸魂,从而在掌握历史主动中不断开拓前进。对此,“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3]442D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在深刻总结经验、继承优良传统中“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4]17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D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通过创办报刊、出版著作、开办补习学校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实现意识形态阵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思想引领和阵地保障。新中国成立后,D将加强思想改造、推进文化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掌握新闻出版、报纸广播等舆论工具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纠偏与整饬,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凝聚起磅礴力量。改革开放以来,D积极推动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改革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为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纵深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D的十八大以来,以高度的ZZ定力和ZZ清醒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积弊进行全面审视,强调必须从百年D史中提炼出意识形态建设的制胜密码,传承好发扬好D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地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为新时代开创D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
(二)汲取历史教训:反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训
世界社会主义500余年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程。全面回顾和总结了这一历程,重点剖析和反思了苏共亡D、苏联解体这一社会主义重大挫折的内外因素和发生机制。在他看来,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思想搞乱了,各级D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D的领导之下了”[5]5。从内部因素来看,苏共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指导思想上偏离和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动摇了苏联人民对苏共执政合法性的认可,瓦解了整个国家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从外部因素来看,西方国家通过攻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向苏联人民灌输“民主、自由、人权”等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严重扰乱了苏联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正是内外两种因素的双重作用致使“苏联共产D偌大一个D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5]5。言至此,反思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历史,也曾出现过“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错误、“姓资姓社”“姓公姓私”、自由主义思潮的争论等,不仅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和错位,而且严重制约了其他各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以此为鉴,深刻总结道,“一个政D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3]34,必须坚持用D的创新理论武装全D、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全D;必须严格防范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各种形式的渗透入侵,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意识形态逻辑,善于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中参透意识形态端倪,守住管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三)尊重历史事实:坚决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如何对待历史,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而且是事关国家治乱兴亡的重大ZZ问题。如何对待D史更是事关D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D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D史观,一再强调尊重历史事实、把握历史全貌的极端重要性,必须“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D的历史”[6]。一段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尤其是ZZ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广泛传播,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深刻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巨大危害性,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从主观意志出发随意歪曲历史、抹黑英雄、解构崇高,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进而企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D的领导”[6],因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2]20,有理有据地戳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面具。一方面,要通过加强D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广泛认同D和国家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辩证的评价和总结;另一方面,要提高准确辨识历史虚无主义的鉴别力,针对其种种迷雾和骗局,敢于亮剑、主动发声,揭穿其各种面具和伪装,识破其各类变异及变种,深刻揭露和涤荡其谬论邪说,从而真正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二、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把控意识形态工作全局
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长远、大势上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趋势进行前瞻研判和总体把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看来,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D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3]9,“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D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3]10。心怀“国之大者”,不断加强战略谋划,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明确的战略定位、设定清晰的战略任务、作出系统的战略部署。
(一)战略定位:意识形态工作是D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战略定位问题事关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走向,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首要问题。D的十八大以来,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出发点,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置于“中国共产D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D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31-32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D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8]14这一战略定位,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来看,当前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多样杂陈、各种力量竞相发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意识形态工作“事关D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9]464,因而必须将其摆在全局中的重要位置,持续用D的创新理论武装全D、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使其“为服务D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8]337。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无处不在且愈演愈烈,但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还尚未完全适应国际范围内意识形态激烈竞争态势,“失语”甚至“挨骂”的被动局面仍未得到有效扭转,且国际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他塑”而非“自塑”,特别是“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7]212等问题,因而只有积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对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宣传阐释,才能“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8]17。
(二)战略任务: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战略任务体现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指向性、引领性、带动性作用。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D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8]340。这一战略任务兼具问题、目标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