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疆域“大一统”与《皇舆西域图志》的编纂
乾隆朝继续进行了康熙、雍正两朝的国家统一战争,并取得了对西北用兵的胜利,从而继汉、唐、元诸王朝后再度实现了对西域新疆的统一。清朝纳西域新疆入王朝版图后,中国的疆域也臻于极盛,乾隆帝表达了“关门以西,万有余里,悉入版图”的自豪感。这一时期的国家修史也纷纷把书写西域新疆作为共同的时代主题,用来昭示国家的疆域“大一统”之盛。《皇舆西域图志》一书即是在清朝统一西域新疆后,第一部由官方主导编纂的新疆史地书籍,系统记载了西域新疆的丰富多元面相,蕴含着较为鲜明的疆域“大一统”意识。
疆域信息研究
早在清朝统一西域新疆的过程中,就认识到该地域极具辽阔性,需要掌握充足的疆域信息才能便于施政。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西域地区与中土往往是“通绝不常”,就连负责知识记录的史官也多是“未尝亲履其地,惟借传闻”,最终成书的文献多有缺略和讹错,史料的真实性也无从研判,“自西汉以来,两千余年之沿革……征信无由”。这显然并不能满足清王朝对于疆域信息的渴求,因此,编纂一部准确记载西域新疆的史书可谓是势在必行。
清朝在最初编纂《皇舆西域图志》之时,也是想通过获取新知识来校正以往史书记载的错误,“补前朝舆记之遗,而正历代史书之误”。为此,清政府要求,该书的编纂一定要坚持“考古验今”原则,“验今”应是凭“自身所经历”而得,而绝非是简单的“沿袭故纸者”。清朝秉持的这种严谨“求真”态度固然是中国史学的根本遵循,然而,也蕴含着极为浓烈的ZZ诉求,那就是解决清王朝对于疆域信息未知所引发的担忧。
就《皇舆西域图志》一书的编纂过程来看,先后经历了“初稿”和“定本”两个阶段,共历时26年方完成。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在统一战争的过程中,乾隆帝就遣三等侍卫努三、左都御史何国宗等人“挈带仪器,前往伊犁测量晷度”,这也为《皇舆西域图志》的编纂做出了准备。二月,乾隆帝下谕旨让刘统勋等人开始编纂《皇舆西域图志》,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该书的编纂工作被方略馆接手,次年十一月,全书完成,总共46卷,这是《皇舆西域图志》的“初稿”。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朝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四库全书”文献整理活动,《皇舆西域图志》也被纳入其中。与此同时,由于西域新疆地区“版图日辟,规制益详”,因此,《皇舆西域图志》也确实需要进行增补。该项工作自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开始,至四十七年五月完成,共成书52卷,是为“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