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从《焚书》《续焚书》看李贽的ZZ思想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福建泉州人。李贽一生著述颇丰,其重要著作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其中,《焚书》与《续焚书》集中表现了李贽的ZZ思想,是李贽的重要著作。
《焚书》亦称《李氏焚书》,包括书信、杂文、札记、诗词等共6卷。《续焚书》为《焚书》的续编,共5卷,是李贽死后由其门人汪本钶编辑,收录了著者的书信、序、说、论、读史札记、杂文、诗词等。李贽在《焚书·自序》中说,《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焚书》由此得名。又说,“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故明知将遭焚毁,也要刊行于世。
“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ZZ思想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其逻辑起点。如果说程朱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天理”、陆王心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那么李贽ZZ思想的核心范畴就是“童心”。他的全部思想,都是从“童心”这个起点出发,从“童心”这个核心向四周辐射。《童心说》是《焚书》卷三的一篇杂论,李贽对“童心”所作的最简洁的规定是“童心即真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鲜明地提出了“复童心、做真人”的主张。“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如果丧失了这种自觉的“本心”,那么,人就失去了个体价值,人就不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而存在。“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在《童心说》中,李贽从“童心”出发,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伦理。在李贽看来,封建伦理不敢正视人的“童心”——毫无掩饰的现实人性,反而极力障蔽人的“童心”,把“童心”看作阻碍人成为圣贤的最大障碍加以排除,“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到处充斥着道学的假文章,所以李贽慨叹道:“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李贽的时代,正是八股文风泛滥的时代。李贽认为,“童心”即“真心”应该是文章的直接本源。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换句话说,即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