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X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朱德作为X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X、国家、军队重要岗位上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决策,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朱德明确提出:“要看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要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对发展生产给予了更多思考。1950年3月,他在全国劳动局长会议及邮政电信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目前最大的事情就是要发展生产”。朱德强调:“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其他一切工作都应当为这个中心任务服务。”
朱德思考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始终紧密联系人民。他强调:“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增进人民的福利。”“如果不靠发展经济建设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会主义”。
朱德多次提出要适当改革经济管理体制。1955年12月,朱德在谈话中指出:“现在中央一切都包了,整个社会不能发展,不能发挥下面的积极性。”1957年1月5日,朱德在谈话中指出,“地方工业如果不下放,以后地方上什么事情都找中央解决。只有下放,中央才不会当‘怨户’”,“地方财政一定要划分出来,否则,地方上年年当‘长工’,没有积极性”。朱德还致电X中央和毛泽东,汇报考察广西情况,他在报告中指出:“条条各行其道,块块无权干涉,因此,必须给地方以应有的权力。”1957年4月,朱德再次给X中央和毛泽东写报告,汇报到湖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陕西等省、自治区考察的情况时指出,“体制问题的中心问题是财政问题,应下决心把财权下放”,“财权下放之后,地方上就有胆量来办更多的事”。朱德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财政、计划、工业、贸易等方面的权力都应该逐步下放,使地方有机动之权。
如何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朱德提出了三点主张:一是逐级建立财政体制。要逐步建立中央、省、县、乡四级财政,各自都有独立性。“财权不仅要下放到省市,而且还应当考虑下放到县,逐步把三级财政(中央、省市和县)建立起来,将来再视条件逐步下放到乡,以建立四级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