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在逐步深化这一概念的过程中,他先后提出“小康”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等,一步步充实和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为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初期,X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到发达的西方国家或中国周边快速发展的国家、地区出访考察。从1978年1月至1979年2月,邓小平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出访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出访考察中,邓小平与其他领导人感受相同:中国当时的状况太落后了,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通过实地走访,邓小平对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在日本,当他在日产汽车工厂看到高于我国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后慨叹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1978年9月12日,他在朝鲜同金日成会谈时也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同年10月10日,他在会见联邦德国新闻代表团时坦率地承认,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
鉴于深刻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在1979年X中央酝酿决策国民经济调整时,邓小平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基础薄弱、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究竟要怎么走?1979年3月21日,经过慎重思考,他在会见英国客人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之所以称之为“中国式”,主要是针对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言。几天后,邓小平在中央ZZ局会议上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又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3月30日,在X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向全X公开阐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概念,提醒全X: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是“底子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郑重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是邓小平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深入研究中国发展实际基础上确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他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ZZ品格,表明中国人民在西方现代化发展路径之外,开始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从“小康之家”到“小康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