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数据要素如何产生即时价值
“即时”是与“延时”对立统一的概念,指没有任何延迟的情形。在工业经济时代,从秒级、分钟级到小时级,甚至再到日级,都有可能因情景的特性而被归入到即时之列。例如,电话中的通话早已实现了秒级甚至更短的无延时应答,而工厂中的即时排产有时则需要几小时或几天才能准备到位。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之后,即时越来越多地指代秒级、毫秒级甚至更为瞬间的快速响应或行动。从无延时的视频交流,到各种APP上的流畅点击互动,再到智能汽车在高速行驶中成功避障、ChatGPT依指令快速生成文本、企业数据中台实时监测物流和资金流的动态变化等,丰富多彩的即时化情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大量涌现。
从根本上说,具有数字经济时代特征的即时行为与现象,同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源于数据在新技术浪潮中成了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在与其他生产要素相融合,共同创造出一系列新的价值。这其中便包含有在极为短暂的瞬间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情形,也即数据要素产生出多种多样的即时价值。那么,数据要素是如何产生即时价值的呢?具体来说,其内在机理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以丰富的即时需求情景为牵引
价值创造从根本上来说源于市场或社会需求,一旦这些需求部分或者全部得到满足,价值就会获得创造。例如,人口密集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会对持续改善交通状况产生需求,而满足这些需求过程中出现的地铁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叫车平台系统等,都会创造出新的价值。
需求的出现总是和特定的社会生产或生活情景联系在一起。情景中固有的需求,或者情景在演进中激发出的新需求,都为价值创造提供了空间。这其中,一些需求需要在短暂的瞬间获得满足,可以称之为即时需求。而另外一些需求的满足,则可以经历一段时间的延迟,甚至能够接受长时间的等待。现实中,这两类需求可能因条件的改变而相互转换。不过,社会进步对效率提升和效果改善的持续追求,使得越来越多原本需要延时满足的需求向着即时需求转换。或者说,无论是消费者个人需求,还是社会部门的机构需求,其满足过程倘若需要等待甚至是长时间的等待,则通常是一种不得已的次优选择。如若能够更快更好地满足,则需求方的体验会更好,社会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会提高。正因如此,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即时需求,且即时需求仍在持续增加之中。例如,企业总是希望产品的质量瑕疵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立即获得改进,总是希望每一刻都能够充分掌握市场需求与竞争状况,也总是希望掌握每一位员工的实时工作状态。再如,消费者总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