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沂蒙革命根据地如何改善民生
沂蒙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X在抗日战争初期创建的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X、政、军领导机关和鲁中、鲁南、滨海三大战略区的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一地区。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山东和鲁中南行政区的X、政、军领导机关均驻扎于此,使之成为山东乃至华东解放区的首府,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从1939年7月创立至新中国成立的10年间,沂蒙革命根据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持续探索,为建立起战斗力强大的人民军队、支撑山东抗战局面、支援兄弟根据地、孕育沂蒙精神,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增强ZZ引领。据《临沂地方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有名的土匪在沂蒙地区就有50股之多,整个沂蒙山区社会混乱,乌烟瘴气,民不聊生。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山东后,开始对山东军民进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掠夺。1938年4月,日军连续10天屠洗临沂城,被杀害的群众就达3000多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更是对沂蒙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反复大“扫荡”。在内有匪患横行外有日寇入侵的恶劣环境下,沂蒙地区村落凋零、田野荒芜,灾难深重的沂蒙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X成立之后,以王尽美、李清漪、刘晓浦等为代表的沂蒙早期共产X员,在沂蒙大地上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我X积极宣传全面抗战的思想主张,在根据地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使广大沂蒙群众明白了革命的道理,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希望,对共产X的ZZ信仰、ZZ理念、ZZ品格产生了强烈的认同,自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沂蒙革命根据地建立前,沂蒙人民受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由来已久,生活极端贫困。抗战前的沂蒙农村,约3.5%的地主占有45.8%的耕地,而70.5%的贫雇农仅占有土地的18.4%。地主除了出租土地、雇佣农工剥削农民之外,还通过放高利贷残酷盘剥贫苦农民,大部分农民辛勤劳作却缺衣少食,生活极度贫困。为使广大沂蒙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中国共产X人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从1940年开始组织群众广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改善雇农待遇。在很短的时间内,沂蒙根据地就有75%以上的村实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