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老老恒言》:集中华历代养生学之大成
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其内容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风格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这一巨大的文化宝库无比清晰、极为生动地呈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命生活、追求健康长寿的心理基因。其中,《老老恒言》是清代长寿老人曹庭栋集中华历代养生学之大成、专门写给老年人的一部经典。现代文学家周作人读到此书赞不绝口,评价此书是“一部很好的老年的书”“所说多通达事理”,可作60寿礼,可助为人子女者尽孝。200多年光阴逝去,《老老恒言》证明了其是堪称独特、具有恒久价值的一部“恒言”。
曹庭栋及其“及人之老”宏愿
曹庭栋(1699—1785年)出生于江南望族之家,一生跨越康雍乾三朝。《老老恒言》多次出现“慈山参入”四字,“慈山”指的就是曹庭栋。从这两个字的来历,足见其人之积极乐观、潇洒旷达、事亲至孝。他46岁时,县里疏浚河道,将大量淤泥堆积在了他家东园的东北角,垒成了一座土山。他一开始不知如何是好,但经过琢磨,竟生出了奇思妙想。其时恰逢其母七十大寿,他便在山上种树栽花、建造亭台,不久整座山就一派生机盎然。他称这座山为“慈山”,供母亲赏玩,从此自号“慈山居士”。
曹庭栋博览群书,对经学、史学、医学、辞章、考据、琴学等无不涉猎。晚年醉心于著述,据说有30年不曾下楼,以致所坐木榻穿而复补。著有《易准》《孝经通释》《昏礼通考》《逸语》《琴学内篇》《产鹤亭诗集》《老老恒言》等,编出《宋百家诗存》,其中多部被收入《四库全书》。同代文学家袁枚爱其晚年佳句,称赏其诗“专主性情”,他写信道谢说:“老人生平苦心,被君一语道破。”
《老老恒言》确立了曹庭栋养生家的地位,体现了他“自老其老”的用心与“及人之老”的宏愿。他小时候体弱多病,得过一种叫做“童子痨”的病,因此读书时特别留意养生之道。74岁时他大病一场,病中将编撰此书作为消遣。他随事随物留心体察,对养生方面的臆测之见、前人之说以及听闻所得认真斟酌,只从起居饮食的琐细平凡之处搜求,再加以记录,同时循而行之、亲身验证。大概一年后,精力才渐渐恢复。他由此得出结论,大抵病后想要复原,少年以日计,中年以月计,到老年就要以年计了;急切是没有用的,并无速效之妙术。由于这番经历,他想到了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名言,并加以发展。他主张,老年人要“自知其老、自老其老”。他将原来的笔记分门别类、整理成书,在他看来,就是“及人之老”了。他憧憬,所有的老年人读到这部书,都能获得康宁之福,因而好像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得能悠游盛世、安享晚年,从而“同为太平安乐之寿民”。《老老恒言》正是以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