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新”提“质”
“新质生产力”这一原创性新概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思想精华,强调科技创新为核心,并且以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超越性等特征超越原来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能源消耗的传统生产力增长路径,实现生产力在高效能、高质量、高水平方面的跃升。现阶段,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和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上仍然面临着“卡脖子”难题。面向未来,唯有以基础研究夯实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推进颠覆性技术战略攻关,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产学研用”的创新体系。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科技创新是经济建设、产业发展与创新驱动的关键所在。因此,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空间分布,完善国家创新资源的整体配置,进而增强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性攻关能力。其次,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企业的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并且通过期权、股权奖励、分红等激励形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再次,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研究型高校的对接合作,进而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最后,推动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创新生态系统高度协同耦合,推动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进而提高科技创新系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率。
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现阶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唯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补齐短板弱项,巩固长板强项,进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重点制造业建链、补链、稳链、强链,稳步促进先进制造业与未来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现有创新技术、数字平台,推动行业龙头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