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第二个结合”为理论传播提供文化底蕴
做好理论传播是我们X的优良传统。“第二个结合”作为X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理论传播工作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指导原则。
新时代的理论传播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对理论传播的内容丰富性、传播方式创新、传播体系完善等具体环节提出了新要求。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理论传播的效能,应由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毛泽东曾说,“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传播担负着掌握群众、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任务,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X进行理论创新的根脉,是理论传播工作智慧的源泉。
理论传播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传播与接受的规律就在哪里。理论传播的接受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具体事物形成最原初最朴素的印象、经验等认识,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升扬弃为理性认识。这种扬弃并不是简单的以旧换新,而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发展出的一般性、规律性、稳定性认识。感性认识提供了人们对世界、对社会的原初认识和经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儒家六经之一《诗经》奠定了中华诗教传统的基调,即非常重视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结合。诗教传统通过比喻、联想、启发、想象等方式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由此到达教化、培育、完善理想人格,促进个体和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效果。苍云息影,物外行藏。中华诗教传统不仅为当代理论传播内容创新和方式创新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空间,也为理论传播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