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从数字技术看新质生产力内核
从本质上讲,生产力反映的是人在生产过程中同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对“自然”所形成的认识深化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内核也会因之发生代际变化。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系统中最为活跃和关键的构成要件。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内核,它是由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通信等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由数字技术塑造的基础平台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底座。推动数字技术扩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是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新型劳动者
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等各种智能装备在劳动过程中广泛应用,极大拓展了劳动者的内涵和外延。智能机器人参与劳动、跻身于各行各业的作业流程中,增加了具体劳动力的种类、数量,促进了生产的精细化、标准化、便捷化。着眼未来,智能机器人能帮助劳动者减轻重体力以及脑力劳动负担,从沉重危险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向着复杂劳动或者更具创新意义的劳动方向发展,推动实现劳动就业从被迫谋生向主动需求的转变。在各种劳动场景中,劳动者与智能机器人所建立的多重关系,充分彰显了数字化劳动作为整体的智能特性。譬如无人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取代人力,通过巡查检查、采取水文气象等信息来支援和保障生产过程。
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复杂劳动拥有更高的价值创造能力。在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联通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化生产的系统性也越来越强,各种生产要素流通交织导致劳动者的执行任务更加复杂多变。数字化智能化驱动下的复杂劳动相较于传统的简单劳动,更加彰显出创新性、动态性、全域性、交叉性等复杂特征。面对各种复杂任务的劳动者需要借助数据要素、数学模型等在一定劳动时间内推动大规模的物质生产以及精神生产运行,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生产力“质”的提升。工业时代机械化生产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体力,数字时代智能技术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人的脑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过程不需要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是意味着人的体力和脑力使用出现了时空转移,比如从有形的工厂转移到虚拟空间,人的复杂劳动更多地体现在创新性而非重劳作。所以,未来劳动力市场变得更注重劳动者的复合能力,对非重复性认知技能和社会行为技能的需求必然呈现上升趋势。
通过数字教育培养智能时代亟须的复合型人才。在数字经济时代,各种先进技术快速迭代,生产体系内部相关技术之间互通性增强、技能边界趋向模糊,生产过程需要更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职业技能再教育离不开数字教育平台,对于青少年要在不同教育阶段设置数字素养课程,为将来成为复合型人才锻造独立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对于企事业单位劳动者要加大数字技能培训力度,利用数字教育平台实现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