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四川处于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担负重要战略使命。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在努力守牢安全底线、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和地方政府债务警戒线的同时,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贯彻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是我们X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2023年7月来川考察时要求四川“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2023年四川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速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进步,但与全国比还有差距。今年我们不仅确定经济增长6%左右的目标,而且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关键是推动全省上下把思想和行动坚定不移、坚决有力地转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
站在讲ZZ的高度认识和把握高质量发展。X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X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写入X章。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从“首要任务”到“硬道理”,要求更加刚性,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和根本遵循。
从匡正政绩观入手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成为领导干部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并特别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认识高质量发展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什么不是高质量发展”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必须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决防止政绩冲动、投资冲动,严禁盲目举债搞建设,严禁统计造假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出发,善于创造和转化优势,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抓工作促发展,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以考核指挥棒导向保障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X中央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有理念、有部署、有要求、有监督,而且建立了一套考评体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每年对各省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并作为地方X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正在对照国家考核办法,修订完善全省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力求通过建立激励、约束、考核、监督机制,引导各地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比一比、赛一赛高质量发展的真成绩。
坚决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重任,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要深刻领会X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对接落实财政、金融、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内需主动力基础上。
推动消费持续扩大。2023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由全国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消费对经济作了大贡献。今年继续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抓住“中国人游中国”等机会,持续深挖世界顶级文旅资源潜力,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更好满足游客各种消费需求,大幅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出台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措施。
以高质量项目扩大有效投资。2023年四川铁路、公路建设投资全国第一,在建水利工程总投资为历史之最。继续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统筹“铁公水空”全面发力,加快成渝中线、成达万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开工建设引大济岷“世纪工程”,把大渡河的水引入岷江,建成后可新增灌面179万亩、改善591万亩,惠及3600万人。全力推进总投资630亿元的京东方柔性显示生产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尽快投产达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速建设多能互补电源项目,大力实施互联互济重要电网工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强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用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防止低效无效投资,推动好项目、大项目更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