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学开“四窗”,内外贯通——文学家、翻译家施蛰存的治学之道
学人小传
施蛰存(1905—2003年),原名施德普,浙江杭州人,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金石碑刻研究、外国文学翻译等领域成就杰出,著有《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北山谈艺录》等。
施蛰存笃志好学,有着学开“四窗”之誉。东窗指代中国文学、历史和东方文化研究,南窗指代文学创作,西窗指代外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北窗指代金石碑刻和书法文物的研究。
要从事创作,必须真能爱好文学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之一,以写心理分析小说著称。年轻时他就向往文学,1926—1930年,他与戴望舒、刘呐鸥等“毫无出版经验的青年”,为了发展“文艺事业”,相继创办了《璎珞》《文学工场》《无轨列车》《新文艺》四本杂志,以及第一线书店、水沫书店、东华书店三个书店。这一时期,他个人撰写了包括《上元灯》《追》在内的多部小说,开启了文学创作生涯。
早年间的编辑出版活动,让施蛰存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也为他构建了明确的文学发展方向。1929年后,他开始学习、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也开始了和鲁迅的接触,随后一同出版了“科学的艺术论丛书”。这一阶段,施蛰存十分敬重鲁迅的艺术鉴赏力,也很欣赏他的文章。1932年11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为鲁迅的“北平五讲”开辟专栏。1933年2月施蛰存因为“舍不得鲁迅这篇异乎寻常的杰作被扼杀”,在《现代》冒险刊发了当时其他编辑部不敢刊发的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施蛰存经常给鲁迅写信约稿,即便后来两人因新旧文学问题展开了“笔战”,还是发表了鲁迅的很多重要文章。
施蛰存曾在《爱好文学》一文里谈到了他热爱的文学事业,他批评作家盲目创作和靠旧名气生活的现象,得出结论:其一,对文学的感情只是成为好的创作家的一小部分因素;其二,热爱文学的情感应该成为提高文学修养的动力。他指出,多数青年若能对国家社会供给他所学习的专门技能,而把他们爱好文学的感情好好地保持着,用之于欣赏、评判别人的文学作品,使文学出版界慢慢能提高其水准,这是最完善的爱好文学的态度。如果一个青年要滥用他爱好文学的感情,以为自己有了这种肤浅的感情就无异于有了可信的创作能力,于是抛却了他应该学习的专门技能,而从事于写作,结果常是碰到了失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