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王安石治水
王安石一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自幼跟随父亲旅居于江西、四川、广东、江苏、河南等地,青年时亦曾至各地游学,深入了解各地不同的人文风貌。丰富的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他崇尚学习求知,实地考证。鄞县知县的地方官之路是他开始践行的起点,他心系民生,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形成了关于治水的见解,并体现在他的地方治理中。
王安石在赴任鄞县知县的第一年就详细了解了辖区内农业整体情况及水文地貌。他经调研得知,鄞县先天水文条件优越,水源丰富,当地人本无干旱之忧,但由于水利设施常年无人治理,导致水道堵塞、储水系统被破坏,以至于旱灾频发。王安石不辞辛劳,短短十几天走遍了鄞县管辖的十四个乡镇,深入了解各乡实情,耐心劝导民众参与到疏浚河流湖泊、修建水库堤坝的工程中去。《鄞县经游记》详细记录了王安石调研各乡镇河道情况和动员民众的日程安排。他亲自指挥并巡视水利工程的修建,“观碶工凿石”“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王安石始终处于治水一线,亲力亲为,民众受此鼓舞,也积极响应,贡献力量。最终使水有所归、有所储,田有所用,免受旱涝之灾,粮食连年高产,百姓收获颇丰。
鄞县知县任后,王安石又历任南北多处地方官,目睹了各地老幼民众饱受水旱灾害的困扰。基于这种现状,他派遣人到多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在他们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制定了《农田水利约束》,相当于北宋的“农田水利法”。
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推行他的“新法”。《农田水利约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方争言农田水利”。这项法令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注重招纳贤才。无论官民,只要熟知农耕技术和水利工程修建的都可以向官府提出自己的建议,若确实是有利于治水治田的建议,则给予奖励,或录用该人为官吏。二是注重民情采风,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调查研究。王安石下令各地方官员要详细调查辖区内的荒田及需要疏浚或兴建水利工程的情况,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呈至中央统一解决。三是注重民众力量。通过制定政策,鼓励民众参与到水利建设中去。这三条内容实质上聚拢了专业治水治田人才,统计各地江河湖泊土地的实际情况,吸引治水治田过程中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最终达成主动发现问题、专业人才指导问题、兴修水利工程以解决问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