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肖伦:为我国放射性同位素事业奠基
肖伦(1911.12.15—2000.11.15),原名萧伦,四川郫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化学家和放射化学家。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8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发现三个新的放射性同位素,同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进行放射化学和放射同位素的研究;1956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历任研究室主任、同位素部主任等职;1956—195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58—1983年在中国科学院与核工业部领导原子能研究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同年当选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肖伦是我国放射性同位素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活跃在科学前沿,坚守在放射性同位素与核科学应用前线,不仅指导和参与了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首次氢弹试验、首艘核潜艇下水等重大国防战略科研攻关任务,更在改革开放后,领导开展了工业用放射源与体内、体外用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研究和生产,为中国核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矢志不渝,冲破重重阻碍圆归国梦
肖伦,自幼便沐浴在父亲萧举皋——前清举人的书卷气息和母亲知书识礼的熏陶之下。然而,肖伦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12岁那年,他从私塾考入成都大成中学,毕业时本想报考大学文科,但命运的转折点悄然降临——在关键的考试日,他因迟到几分钟而被担任监考的校长拒绝入场。面对这样的打击,肖伦并未气馁,第二年他选择了理科作为方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大学理科预科,并于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也深深触动了肖伦的心灵。他深感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子弹,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板,不再受他国欺辱。因此,肖伦下定决心,要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准备前往美国深造,学习原子能科学技术。1947年,肖伦抵达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专攻放射化学。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仅一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1951年,他在实验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22兆电子伏γ射线轰击富集的稳定性核素,成功发现了钨-185m、钽-183、钽-185三个新同位素。这一发现不仅为核化学领域带来了重大突破,也彰显了肖伦卓越的科研能力。然而,正当已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的肖伦准备回国之际,美国麦卡锡主义泛滥,他为了避免ZZ迫害,不得不暂时转入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继续从事核科学研究。尽管面临困境,肖伦并未气馁,他继续潜心研究,等待归国的时机。其间,肖伦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以γ射线轰击水银,成功将“汞”原子核的质子打出,使其转变为“金原子”。这一实验使他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点石成金”的“炼金师”。因科研成绩优异、成果突出,肖伦荣获美国荣誉化学会会员称号及金钥匙,并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会会员,他的名字被载入《美国科学家》名人词典。
正当肖伦风华正茂、事业有成之时,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了大洋彼岸。在美期间,他时刻惦念报效祖国。1955年10月,他毅然决然地舍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与钱学森等杰出的科学家一同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经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时,肖伦精心带了一套当时联合国出版的原子能和平利用的书籍,摞起来有一米多高。他当时很紧张,担心在出境时被刁难,但是海关人员只是翻了翻,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