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筑牢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优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分工和经贸格局深度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实体回归、赛道转换、格局重构、绿色低碳等新变化,给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带来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抓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创新相融合、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新兴经济体崛起相衔接、“双碳”目标实施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相契合等发展机遇,能够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竞争优势,锻造拓展新的竞争长板,为我国建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实体产业链再度回归,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构筑产业体系新优势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实质上是意图在“去工业化”之后再度开启工业化进程。事实上,除韩国、日本、德国之外的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已经高度服务业化,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下降到15%以下,部分国家甚至低于10%。在制造业占比下降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产业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也非常突出,高精尖产业占有绝对优势,但轻纺、原材料和加工组装工业占比偏低,对产业上下游协作和供需两端循环造成严重制约。从更深层次来看,由于长期的“去工业化”过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工艺流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耐心资本、平台设施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整个工业化的深层根基受到削弱。因此,虽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供应链回归和重振制造业“心向往之”,但往往遭遇“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的“发展困境”。
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化进程的深度演进和全面升级,关键是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放眼全球来看,制造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突出长板。我国制造业总量稳居全球第一,增加值占比保持26%以上的高水平,轻纺、原材料、机械装备等产业间结构相对合理,具有规模体量、门类领域、结构体系等多重优势。因此,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同于西方国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