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16年广东广州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给定材料
材料1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构建良好秩序。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还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
材料2
公共理性是一种具有主体间性和公共性的交往理性,它往往通过公共舆论的话语方式得以展现。在现象学的思想中,主体间性又被称为交互主体性,即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将他人看作自己的对立面,而是将他人看作是另一个“我”的存在,以同情之理解甚至是“移情”的方式与他人产生交流与共识。公共理性的主体间性特质就表现为它不是个体的实践理性,而是社会公众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对话、协商、反思等形式所形成的公共性的理性原则。虽然一些人在公共事务中更具有远见卓识,但他们依然要考虑其他人的情感和立场,能够通过换位思考和理性说服的方式与大多数人达成共识。
在现代社会,公共舆论主要是通过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得以表达,在新闻传媒中,有两种不同的舆论向度,一种是表达政府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导向,自上而下地影响着公众的舆论和文化生活,有学者认为这种方式产生的是“准公共舆论”,它是由政府或智库所提出的机制化的理论、政策和宣传导向,虽然它也以公共舆论(如官方媒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一种舆论向度是由代表着公共意见的知识分子和大众传媒所提出,他们表达的是公众对于某些政策和事件的反思与评论,不仅通过新闻传媒加以表达,还以文化传播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这种舆论更能够表达公众的心理期望,因此往往被作为社会发展的代表性思潮而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方式,对于公共领域和公共理性的建构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共理性蕴涵着沟通、协调、妥协、宽容、参与、自主、公平、调适、公正、责任、法治、对自我的适度怀疑与对他者的信任、健全的权利义务感等一系列公共调适能力。现代生活需要公民理性有序地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需要他们自主地调适环境要求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敷衍塞责,需要对权利与义务关系保持健康的认知感。
材料3
在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以及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交流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体日益发生“蜕变”,这种“蜕变”体现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的融合。原来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内容生产领域,正在由个人、自有媒体(传统媒体的新形态)、公众平台和个人媒体共同操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已初步建成快速便捷的网络环境。网络覆盖更广,中国固定宽带接人端数达4.07亿个,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乡镇和93.5%的行政村。网络速度更快,8M以上接入速率宽带用户占比达到53.4%,20M及以上接入速率用户占比达到19.6%。手机一族随处可见,微博、微信客户端广泛流行,百姓无论是了解信息资讯,还是缴纳水电费用、或者是处理工作事务,只要手里有一部手机,都可以轻松解决。201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80.9%的整体使用率。
有专家认为、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是网络大国。如今,从PC端到移动端,这个超越既是因为一系列智能移动设备的兴起与应用,也离不开互联网基础环境的全面优化。这是我国迈向网络强国的重要一步。
现在,互联网已经不是一般的沟通工具与信息途径,它承载着信息传播、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社会批判、利益表达、民主监督、法律审判、政府治理、国际博弈等各种功能,以及人与人之间分享、合作、协调一致行动的能力,突破了过去交易成本的限制,个人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主动权被大大加强了。许多突发事件的舆论中心逐渐集中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上,尤其是各种寻人、寻求帮助等信息可以达到发动全民参与的效果,这是传统大众媒体所不可比拟的。有研究者曾对近年来210起中国重大舆论事件进行研究,网络舆论在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71%的微博使用者认为,微博提高了他们对ZZ的关注度。
材料4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两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X的十八大以来,网络立法进程明显提速,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以来,颁布实施40余部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网络安全。
与此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了打击伪基站、铲除网上暴恐音视频、移动即时通信工具治理等20多项专项行动,出台了“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约谈十条”等规章制度,网络空间日渐清朗。
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的是网上不良信息的大幅减少,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违法、不良内容得到有效遏制;带来的是广大网民更加自觉地尊法守法,自觉做有高度安全意识、有文明网络素养、有守法行为习惯、有必备防护技能的“中国好网民”。
材料5
近日,“拆围墙”成为议论热点。围绕这一话题的过度讨论,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的断章取义,不利于对政策精神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意见》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是“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纵观全文,《意见》从强化城市规划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进节能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不仅如此,《意见》还对棚改安居、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污水大气治理等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
由此可见,《意见》是对城市规划建设通盘考虑的一个整体规划,各项措施任务之间彼此关联统一。如果用孤立的眼光,只盯着某一点,必然会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就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规划的内涵精神。
这种“一叶障目”看政策的现象也非偶然。在去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发布后,舆论焦点几乎全放在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上,而对于“十三五”规划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关注明显不够。
对于普通受众而言,关心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意见和建议,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受众的关注点是和媒体的信息内容释放密切关联的。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就需要媒体工作者认真思考,那就是:怎样全面客观地报道重要的决策部署?怎样让普通受众了解到政策全貌进而能够全面地理解其精神内涵?
由此,媒体要学习如何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政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深刻阐述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央决策精神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媒体开展政策宣传报道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