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绿染黄河“几字弯”——内蒙古巴彦淖尔书写新时代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答卷
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加速推进、沙产业绿富同兴活力无限、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改造让治沙与丰产双赢、乌梁素海全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现……走进巴彦淖尔,看到的是一幅生动多彩的新画卷。
实践,书写厚重答卷;时间,见证沙海蝶变。
俯瞰巴彦淖尔,会发现这里地形地貌复杂立体,草原、戈壁、高山、沙漠、绿洲、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在这里共荣共生。“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两个半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所在的河套平原,正是“三北”工程的腹地,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和关键一子。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巴彦淖尔,分布着乌兰布和沙漠、巴音温都尔沙漠、苏集沙地及零星沙丘,全市沙化土地3154.53万亩,是全国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阻止我国西北风沙东越南侵的重要防线,在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巴彦淖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巴彦淖尔是我国防沙治沙的前沿阵地。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一重要讲话,为巴彦淖尔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巴彦淖尔市的防沙治沙工作指明了方向。
绿锁黄龙,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万物繁茂,夏意渐浓。巴彦淖尔3154.53万亩沙化土地上吹响了治沙冲锋号。
在乌拉特中旗阴山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现场,大型机械来来往往进行土地平整作业,一排排新种的树木昂然挺立;杭锦后旗太阳庙农场治沙现场,工人们熟练地使用铁锹将稻草牢牢扎进深度10到20厘米的沙丘中;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班禅作业区,十几名工人正在新种植的沙林杨地里锄草作业,一棵棵小树苗挺立田间,生机勃勃。可在过去,“大风刮一黑夜,沙子就把门堵住了,人得跳窗出去”“沙尘暴刮来时,顷刻间天地昏黄,新长出的庄稼苗一场风就刮得啥也不剩了……”这是当地群众难以忘记的沙害记忆,也生动地描述了乌兰布和沙漠当年的“狂野”。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近百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公牛”脱缰滚滚东侵,沙丘的急剧移位和扩展,淹没了周边的农田草地、林地,淤积灌渠,破坏水利设施,埋压道路,给当地工业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几乎没有任何植被的乌兰布和沙漠,成为西北地区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
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将沙漠变绿洲。X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累计投入78.07亿元,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537万亩,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17.1万亩,土地沙化面积和程度“双缩减”,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800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绿,一进再进;沙,一退再退。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绵延的绿洲,乌兰布和这头“红色公牛”被驯服、流动沙丘披上金色草方格、林草覆盖率逐年刷新、黄河“几字弯”筑起绿色屏障……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是巴彦淖尔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ZZ责任,全力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真正让绿色成为美丽巴彦淖尔的鲜亮底色。
磴口治沙,从“摸石过河”到“治沙样板”
在中国防沙治沙作战图上,磴口的位置十分醒目: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上,居“三北”地区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部核心地带、黄河“几字弯”的“弯头”,是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守沙要塞”磴口,西面是“虎视眈眈”的乌兰布和沙漠,东面为“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要塞”失守则“粮仓”不保。
磴口县刘拐沙头,被称为沙漠与黄河牵手的地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沙漠就是黄河的堤岸,那个时候植被稀少、风沙大,在风沙的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可以达到7000多万吨。而此刻,从空中俯瞰,流动的沙丘被草方格紧紧锁住,梭梭、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傲然挺立,输沙量减少到约370万吨,减少了95%。作为巴彦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