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机遇之河激情之作——重大主题报道《平陆运河进行曲》赏析
机遇之河激情之作
——重大主题报道《平陆运河进行曲》赏析
成文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我有不少写友,我们志同道合,遇到美文佳作以及有参考价值的文稿,经常会相互推送、分享交流。对我来说,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写友特别是年轻写友作交流,就不同类型的文稿及其写作进行交流,能有效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增强“思想活性”,每每还有触类旁通的收获。
5月27日,《广西日报》推出了一篇重磅调研性报道,题为《平陆运河进行曲》(以下简称《进行曲》),写友小梁通过微信推送给我,还一并分享了朋友圈里不少写友的评语和感言。这篇报道之“重”,重在选题,在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中,紧扣“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这个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重大战略指引,聚焦平陆运河这一“广西所盼、桂运所系”的重大工程,以热点话题生动诠释宏大主题;重在分量,广西日报社选派精干力量组成调研组,由总编辑刘昆领衔,深入平陆运河项目一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现场采访,以全景扫描、立体成像的方式,深度报道八桂儿女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的火热实践;全文有9200多字,从报纸的头版转到四版,几乎占了整整两个版面,还同步配发了一组4张新闻照片以及700多字的评论员文章《机遇运河》。如此的长篇+组合拳式报道,在省级X报中并不多见,各路写友纷纷点赞,更是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口气读下来,既有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之感,又有激情澎湃、动力勃发之效。从写文章的角度反复研读、细细品味,更是觉得可圈可点、可学可鉴之处甚多。
应写友邀约,下面我试着对这篇雄文作个赏析式的解读。
劈山,向海!〖文章起句不凡,下笔即“大处落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势不可挡,“真正阔乎笔!”(同前)“劈山”“向海”这两个词,短促有力、神气十足,就像一幅速写,以极其洗练的线条,传神地勾勒出平陆运河气势宏大、激情澎湃的施工场景,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
从南宁平塘江口,顺流南下,沿钦江进入北部湾,134.2公里的航程。世纪工程平陆运河〖鸡蛋里面挑骨头,此处加个“的”字会更好,可以改变一连串双音节词的节奏〗项目工地上,近两万名建设者奋战正酣,奏响向海图强的壮丽乐章。〖这一段是对“劈山,向海”的具体诠释,也是对平陆运河工程的全景速写。前一句写实景,后一句写场景,远近结合,虚实相生。
这篇文章最突出也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现在进行时的写法,以“进行时”奏响“进行曲”。之前我推出过一堂课,题为《公文的时态——读<散文的时态>之悟》(“三好公文课”第585讲),其中介绍了作家周晓枫的写作主张——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要用进行时态展现开花的整个过程,更注重表现“此时此刻”,更注重过程和细节,“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这样能为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这样的视角和笔法,不仅适用于散文,在小说、诗歌、新闻乃至机关文稿中也是通用的。《进行曲》这个大标题,从总体上标定了全文的时态。文章的第一段(就是短短的一句话两个词)和第二段,采用的都是进行时。由此开始,文中不时出现进行时的语句,既与大标题遥相呼应,又让“进行曲”生动展开,使全文像一幅动图,具有很强的“吸睛度”和代入感。“奋战正酣”“向海图强”“壮丽乐章”,从一开始就为“进行曲”定了调,说明这个曲子以讴歌奋斗为主题、以时代强音为主旋、以壮丽激昂为主调〗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连通江海的大运河。〖拉长历史镜头,放大宏观视域,为下文进一步写出纵深感埋下伏笔〗
历史的风云际会,辉映人类发展进步的时代进程。〖画龙点睛式的议笔。写文章、作讲话,只叙不议,没有神采;只议不叙,没有血肉;夹叙夹议,生动传神。“历史”“人类”“时代”是大视域、大格局、大气魄的体现,拉开了大采访、大报道、大手笔的序幕。“进步”“进程”,再次呼应和强化了“进行曲”〗
沧海桑田,大潮澎湃〖在这里,“沧海”和“大潮”均为双关词,既可实指北部湾和平陆运河,又可虚指时代变迁和改革发展的浪潮,表达含蓄,含义丰富〗。这条广西所盼、桂运所系的运河,承载着怎样的机遇与梦想?〖采用设问的笔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全文中的设问有十余处,问得好、问得准,个个都问到了平陆运河建设的点子上,问到了读者的关切处,有助于激发阅读欲〗
〖四个字的小标题,简洁明了。“问道”二字一语双关,既“问”运河的由来,又“问”未来的走向;这是聚焦各方关切之“问”,也是主动回应回答之“问”〗
站在马道枢纽边坡,深达66米的巨型基坑,一览无余。基坑内,数百台机械设备24小时不间断作业。〖人民日报社向来主张“不到现场不写稿”“活鱼还需现场烹”。上文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实则精心选择了最具代表性和视觉冲击力的场景,把读者迅速带入令人震撼(66米的巨型基坑)、热火朝天(数百台机械设备、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施工现场〗
一年零九个月。作为平陆运河第一梯级枢纽,马道枢纽初现雏形。〖简笔回望,以过去联结现在〗
31个月后,一条连通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海域的人工运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我国西南地区开辟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以将来时引出对平陆运河性质、功能和价值的概要介绍〗
一河通,百业兴。但,为何是平陆运河?〖再次设问,用普遍关心的问题,牵着读者的鼻子走。设问中的“为何”“运河”同音相搅,把“为何”改成“为什么”会更好,表达更通俗,发音和音节有变化,念起来更爽口。文章也好,句子也好,不仅要注重“意美”“形美”,也应当注重“音美”——读音、节奏、押韵等都属于“音美”的范畴。“阅读”是“阅”和“读”的统一,好文章不仅耐看,而且适合于朗读。本文在这方面处理得很好,个别地方瑕不掩瑜〗
翻开中国地图,北部湾蜿蜒绵亘的海岸线,串联起北海、钦州、防城港3座港口。〖“串联”一词用得好,形象生动〗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自汉代起,这里便是广西拥抱海洋、走向世界的重要海路通道。〖“广西”“中国”“世界”,是视域的延展、格局的放大、通路的开拓,更是眼界、胸襟和思路的呈现〗
除了辽阔的海洋,广西还有奔腾的江河。〖承转自然、简洁,体现了老到的写作功力。文中这样的承转还有多处〗
千里西江,素有“黄金水道”美誉。滔滔江水,出云贵,跨两广,达港澳,磅礴东去,奔流入海。〖段落短、句子短,是本文的又一个鲜明特点,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度和阅读的舒适度。有的是一个问题作为一段,有的是一个观点作为一段,还有的是一个关键词作为一段,避免了“好货”被埋没在字里行间。文中的四字句、三字句错落有致,短促有力,富于变化〗
既临海,又沿江,独特的区位优势,带给这片土地无限梦想。
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将“把钦州建设成为南方第二大港”的愿景,写进《建国方略》,提出打通珠江、西江及北部湾的构想。
囿于彼时国力,构想只能是构想。
隔着数重大山,广西大部分河流无法就近向南入海,而是一路向东流去。
在马道枢纽建设现场,一张照片记录了运河开工前的地貌:巍峨绵延的十万大山,横亘于西江与钦江之间。
江与海虽近,却无法贯通。
〖从“翻开”到此,只用300来字就把平陆运河的“前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从汉代写到开工前,从看地图到看照片,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现实的广视角,体现出作者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机关工作和机关文稿写作中,我向来主张“看着地图作谋划”,这有助于强化全局意识和战略思维,增强战略谋划能力。可以想见,作者撰写本文的时候,一定是“看着地图找感觉”〗
很长一段时间,北部湾优良的港口,始终无法充分发挥优势。来自西南地区的货物想要出海,只能“舍近求远”,绕道珠三角。
工业重镇柳州,一辆辆重型货车满载钢材,相继驶往200公里以外的贵港和梧州内河码头,中转上船,再顺西江、珠江而下,从广州转港,发往海内外市场。〖事例典型,说服力强〗
“受制于水路运输的季节性和不确定性,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物流成本高、运输线路不够便捷等问题。”柳钢物流公司董事长周骅言语里透着些无奈。〖人物典型,一语中的,进一步增强说服力〗
作为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梧州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年过货量,已超三峡枢纽。2023年,该船闸累计过货量突破1.8亿吨,成为我国天然河流过货量最大的船闸,超负荷运营带来的季节性拥堵,成为“西江之痛”。〖数据典型,直击痛点。以“货量最大”带出“超负荷运营”“季节性拥堵”,三言两语就说清了病症、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通,正是“西江之痛”的病因所在〗
受制于此的,不止有柳州的钢铁,还有崇左的铜、百色的铝、南宁的锂电池……〖以点带面,聚焦特色产业的一连串列举,将“痛处”放大。笔法洗练,语言简洁〗
“临海却没有江河通航入海”“广西货不走广西港”,这是企业的烦恼,更是广西的无奈。〖以直接引语揭示“烦恼”和“无奈”,更客观,也更有说服力。“烦恼”和“无奈”都是拟人化的用词,用得精准贴切,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如何破局?〖第三次设问,问题环环相扣,贴近读者关切〗
答案,就蕴藏在“江”与“海”的关系里。〖问得好,答得巧,一语道破天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胡亚安看来,修建运河,打通水系,形成大能力、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江海联运大通道,势在必行,“平陆运河修通后,广西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就打通了”。〖权威人士的回答,既精准生动又令人信服〗
作为平陆运河院士工作站依托院士,胡亚安曾参与长江三峡、长洲水利枢纽、大藤峡等众多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广西内河水运发展历程颇为熟悉。〖巧妙借用建设者的视角回望历程,引出下文的情况介绍,笔法灵活多变〗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广东两地曾多次就开发平陆运河进行联合勘察,并提交了《平陆运河规划报告》,但未引起足够重视。
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批准通过《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平陆运河被列为远景建设项目,并引发关注。
然而,因为工程规模浩大、牵扯面广、投资多等,这些开展于上世纪的勘察,都停留在一般的规划阶段。
〖从孙中山先生的构想,到上世纪的勘察、规划,把平陆运河从梦想一步步带进了现实。然而,作者并没有连着写,而是在中间穿插了关于“西江之痛”的详细介绍,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增强了故事性和可读性。这种打破时序原则乃至逻辑次序,在合适的时候跃起和跳离原地的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称为“跳笔”,大至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跳”,小到句子与句子之间也可以“跳”,既能减省不太重要的内容,减轻受众的阅读负担,又可以活跃表达,把读者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希望引起注意的地方〗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巧妙、生动且简洁的承转〗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高度重视广西开放发展,从战略层面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要求广西打造和发展向海经济。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西视察,强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
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的重要抓手,广西先后开展关于平陆运河的专题研究达数十项。
相较于此前各类勘察和调研,这些技术性课题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前进了一大步,为平陆运河的开发建设,打下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2019年以来,国家将平陆运河工程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统筹推进建设。
由此,平陆运河上升为新时代的“国字号”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部委,对平陆运河规划建设、科技研究、资金补助等,给予大力支持,以最快速度完成了项目用林、用海、用地等各项手续批复。
跨越一个世纪的梦想,终于触手可及!〖这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少了这句话,关于平陆运河立项建设过程的介绍就会显得偏长。这里用议笔恰到好处地加以隔断,既使研究、立项、批复等前期工作与开工建设被合理划分为两个阶段,又使行文富于变化,如同走了一段长路需要适当驻足休息,这样才不会感到疲倦。类似的细节处理,极具匠心,尤能凸显写作功力〗
2022年7月,平陆运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批。
一个多月后,2022年8月28日,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工期52个月,工程概算727.19亿元。
平陆运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34.2公里5000吨级航道、3座双线船闸航运枢纽、27座新建改建桥梁以及配套工程,工程施工需开挖土石方3.39亿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29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