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河北省沧州市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之路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同种植户、农技专家亲切交流,在这片麦田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再次强调,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河北省沧州市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淡水资源匮乏,土壤较为贫瘠,粮食产量较低。这里的400多万亩盐碱地,曾是全市粮食种植、增产的难题。然而沧州人没有因此退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突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对这个难题不断有了新认识、新方法。新时代以来,沧州人坚持“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多种方法降低土壤盐碱含量、选育耐盐碱的良种,结合实际探索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在盐碱地上增“粮”的重要成果。
治疗土地的“绝症”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提起盐碱地,人们总会想起干硬土地上泛着白花花的盐渍。这类土地含盐量高,不仅很难种庄稼,甚至连草和树也是“一年蔫,两年黄,三年进了灶火堂”,所以被人们称作土地的“绝症”。可在沧州,这样的盐碱地非常常见。
面对大面积的盐碱地,要如何治理?最传统的办法就是用强灌强排的方式把土壤中的盐碱洗掉。这种办法在东北、山东地区都比较有效,但是沧州的盐碱地有所不同,因为沧州缺乏淡水,而且经常春旱——春季需要水来压碱的时候干旱最为严重。基于这样的条件,这里的盐碱地治理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
旧城镇仙庄片区村民许云龙回忆道:“过去种麦子,情况非常不好,只能靠天吃饭。尤其是雨水少的时候,麦子播种下去是一整片,最后长出来都是稀稀拉拉、一块一块的,一亩地大概只能剩下一半,最终能成活收上来的更少。”他口中过去小麦长得“稀稀拉拉”的情况,和眼前成片的绿色麦田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些年来,沧州人如何治疗土地的“绝症”?有老办法,也有新技术。在旧城镇仙庄片区的麦田里,随处可见大概半米深的沟,后仙庄村X支部书记王志亮介绍道,这个方法叫挖沟排盐,就是在地边挖沟,当地底下的咸水往上返的时候,咸水就会流到沟里排走。2017年左右,村里集中进行农田建设,重新给土地挖了沟,大沟小沟相连,更加科学的规划设计让这种传统的办法在降低土壤盐碱度方面发挥了更明显的作用。除此之外,村民们还使用秸秆还田的办法,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也能够降低盐碱度。
随着技术的更新发展,沧州人不断创新盐碱地治理方法。比如,使用一些有机肥料代替秸秆还田的作用以及通过抽水降低地下水位来改善土壤盐碱度;再比如,使用咸水结冰灌溉技术——利用咸水和淡水融点不同的特点,在冬季抽取地下咸水浇地,让土壤结冰,等到春天冰融化的时候,高浓度咸水融点低先融化,带走部分盐分;随后低浓度咸水融化带走大部分盐分;最后淡水融化再带走剩下的盐分。在沧州的小山乡试验基地,使用了这种技术的土壤从原本2%的含盐量降到了0.3%到0.5%。这种盐碱程度的土壤,已经能够种植包括棉花、油葵、甜高粱、枸杞在内的很多经济作物。
“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
农民有句老话:“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做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不仅要改善土壤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