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重视互联网时代青年社会关系的正向塑造
当前,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普遍应用,正深刻影响着青年对于社会的认知方式和生命体验。相较于父辈,年轻人之间看似有更多更便捷的联系渠道,实际上孤独感愈发强烈。在网上,一张“孤独等级表”引起青年热议,这张表将孤独分为十级,从“一个人去逛超市”到“一个人去做手术”,每个级别都有具体行为对照。有青年甚至用1234567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1身孑然,2点一线,3餐外卖,4季网购,5感正常,6点下班,7点刷剧,一天平均点击手机1000下。这段独白表达的不仅是青年的日常行为轨迹,更重要的是对青年生活状态的一种场景再现,即“独而不孤”的新的青年现象。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相互关照且彼此映射的空间维度:独是现实空间、物理空间。而不孤,则是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独而不孤”将“线上”和“线下”巧妙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看待青年的独特视角。
新技术实现了缺场交往。在传统时代,人与社会的交往停留在十分有限的物理空间,是“在场可得性”很高的现实活动。当人类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新技术突破了时空阻隔,面对面的“在场交往”不再是社会互动的主要方式,处于不同场所的人们能够借助智能通信工具,与远在异地的“现场缺席”的他者迅速建立联系。可以说,此刻的现实空间本身不重要了,其被强大的虚拟空间所掩盖,移动互联技术改变了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人们不一定非要走出空间才能与社会发生关联。
由于青年是整个社会中对新技术最善于学习和掌握最为熟练的人群,他们也因此成为最先尝试突破物理空间、实现新交往方式的人群。新技术使他们敢于在物理空间上“隔离”而不丧失与社会的联系,这一张一弛恰到好处的距离造就了他们相当强的自主性。从表面上看是以居住空间为界与社会切割,而实际上却是时空压缩最完美的展现。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世界被压缩到手机之内,而手机就是一台时空交换器,青年人通过这台机器连接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同时,手机也是一台关系投射仪,青年人在这里静静观察并伺机介入深度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