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22年海南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B卷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如何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山茶村可算是找到了破解“密码”。
曾经的山茶村是个空壳村。十几年前,村集体背负了近80万元债务,当时村里连一个像样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更别提为村民办实事了。
村“两委”新的班子组建后,开始了探索创新之路。在新班子组织召开的第一届村民大会上,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交通落后、没有产业基础等是山茶村的劣势,而优势也十分突出,紧邻南山湖。南山湖不仅水资源充足,而且生物物种丰富,湖边芦苇丛生,还经常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一到节假日,就有大量人流聚集在此休闲娱乐。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管理整治,鸟类栖息地时常变成烧烤点,不少区域甚至乱石堆砌、脏污不堪。
明确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后,村“两委”最后做出决定:整治沿湖滩地,发展休闲观光产业。
山茶村邻湖沿线的浅滩和斜坡曾经杂草丛生、湿滑不平,村里决定在湖边修建沿湖步道,将原来的土石斜坡修整为阶梯式的过渡带,并设置了小码头、垂钓区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这些改造和新建的服务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山茶村因地制宜,变洼地为聚宝盆,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过几年的努力,沿湖滩地不仅常年碧波荡漾、芦苇密布、水鸟成群,而且沿湖带的休闲观光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渔家乐、农家乐、码头汇、映月岛等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休闲观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还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这笔钱,山茶村“两委”有了发展的底气,除了一部分用于还债外,其余的钱用于扩建沿湖步道、停车场,增设环湖公园、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场所,以及用来发展其他集体产业。
村子的主干道上是一个马路集市,有几十年的历史,辐射周边10余个村。在集市的中段有个老电影院,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为进一步拓展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经村民大会商议,村“两委”决定在老电影院原址建商用房,由集体出资建设,产权集体所有,房屋租给商户,租金为每年5万元,这笔收益不仅可观,而且十分稳定。
另外,山茶村抓住县里对附近河道进行拓宽的机会,利用挖出的土方复垦土地30亩,全部种植了经济林,而后又将这些经济林流转给农家乐的老板,用于拓展其经营场所和项目范围。
如此一来,既扩大了绿化,保护了环境,又改善了生产条件,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展了增收空间。
经过几年的努力,山茶村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能保持集体每年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带领一个村发展就好比过日子,得想方设法多渠道去寻找致富门路,将鸡蛋放到多个篮子,不仅降低了风险,还提高了收益。”山茶村X支部韦书记说。
有了集体收入后,山茶村开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修建水利,搭桥铺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村里先后投入20多万元修建了生产渠6000米、生产路12000米,大大方便了农户。
同时,鼓励农田流转经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机械化;引导种植大户发展绿色农业,叫响南山湖品牌,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不断提升。经过不懈努力,农田的水稻产量翻了两番,土地流转费也由一开始的50元提高到300元,再到现在的700元每亩。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村“两委”深知,只有引入和发展企业,才能为村集体带来更多的收益。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村里还开始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方招引项目。去年,鸿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山茶村的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决定在村里投资建设秸秆收储加工项目。通过充分整合资源、盘活土地、鼓励创业,村里还招引农产品加工厂3家、电子材料厂1家,近百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
“蛋生鸡、鸡生蛋,无穷尽,只有让钱生钱,村集体经济收入才能源源不断,才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韦书记说。
材料2
古道是前人探索出的交通路网,千百年来,沿途的风光、典故更让它魅力无限。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古道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在S县,古道的修复、再现和发展,让人感受到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历经长久的沉寂,正伸展出新的枝桠,将它途经的城镇乡村,一齐融入发展的脉络之中。
古道上斑驳的树影,把S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资源站张站长的思绪拉回到六年前。“S县的所有古道,我都走过。”他说,“随着人们走进大山、拥抱自然的兴趣日益浓厚,古道成为开展森林休闲养生体验活动的重要载体,这也是推动古道修复的重要原因之一。2016年县里把‘加快古道修复’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我和规划设计团队花了三四个月时间梳理、勘测全县的古道资源,发现许多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和景观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
古道修复讲求“修旧如旧”,还必须站在更宏观的视野上系统考虑,比如,怎样以古道为纽带,串联、贯通起周边的乡镇。因此,S县在规划古道修复工作之初,就将建设具有带动意义的古道系统作为目标。
沿着S县上古乡茶岭古道一路攀爬,游客们可抵达的最顶端是“一峰九崖”中最负盛名的奇石山峰——神女峰。其间,通向山顶的最后2公里山路,是在原先两条小路的基础上修整而成的,也是古道修复时特意设计打造的延伸段。
“在已修复的古道中,类似的延伸段设计可以让上山的游客选择另一条古道下山,体验沿途多个古迹景点,不走回头路。”古道修复规划设计专家吴教授说,“将古道与新设计的延伸段交织形成新的系统,带动区片联动,这是S县古道修复的最大特色。”
古道贯穿了S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据初步统计,古道沿线有自然景观资源800多个,民宿、农家乐300余家,人文古迹400多处,涉及民间传说100多个。当下,古道的文化、美景、风情,正成为“两山”转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为更好地将古道资源融入到名山、古镇、古村开发之中,2019年,S县开始谋划将古道修复工程纳入花园城镇建设中。2020年,又将古道修复工程与文化名山、古镇、古村的建设等一起纳入诗路文化带建设,让古道修复与乡镇建设相得益彰。
S县汝溪乡筋竹岭是传说中徐霞客游天台山的首餐地、首宿地,这是汝溪乡最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汝溪乡X委陈书记说:“古时,筋竹岭古道是进入天台山的官道,一大批文人墨客经此前往天台山,留下众多诗词歌赋。现在,游客们通常会在这里读一读碑文,体验往返1小时左右的古道行,再驱车前往汝溪山水穿越拓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