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央苏区时期的“列宁室”建设
中央苏区时期,由于红军基层战士和革命群众的ZZ文化素质普遍亟待提高,因此在进行激烈军事斗争的同时,苏区积极探索群众性ZZ文化教育的新路径,列宁室就是在紧张战时环境中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革命印记和时代特色、推进苏区军民ZZ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央苏区大力鼓励和推动列宁室建设。1930年10月,我军历史上首部ZZ工作条例《中国工农红军ZZ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确立了列宁室在红军中的地位,明确由“ZZ指导员管理并指导列宁室及壁报工作”,列宁室的工作开展显然已成为红军基层思想ZZ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1931年12月25日的《红星报》对建立列宁室的意义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要在大力“发展列宁同志的工作作风和革命精神”基础上,实现“两个养成”的目标:一是养成每个红色战斗员成为中国革命及世界革命的列宁主义者;二是养成红色战斗员的活泼的生活和习惯。1934年红军总ZZ部在《红军中俱乐部、列宁室的组织与工作》中明确指出,建立列宁室“是发扬巩固红军战斗力必要的工作”,要求“以连为单位设立列宁室”。
在苏区X政的积极支持下,列宁室从红军逐步扩展到地方。1932年8月,湘赣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要求各机关团体、军队、工厂、合作社、医院等都要组织列宁室,实现列宁室在基层组织中的全覆盖。1934年2月,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在《建设我们铁的红军》一文中强调,从提高红军战士的ZZ文化素质这一强烈需求出发,要把列宁室各项工作切实建立起来。
在认真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ZZ部于1932年专门颁布《列宁室组织法及工作条例》,详细规定了列宁室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工作方法等,使其开始拥有一套系统完整的运作程序。在组织结构和内部分工上,根据1934年4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规定:原则上每一伙食单位,农村以村为单位,设立一个列宁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