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6月27日,由中国包装联合会主办的2024绿色智慧包装产业发展大会在四川遂宁举行。大会紧扣绿色低碳关键领域,展现包装行业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成效,引领行业创新创造,以绿色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会上,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带来相关探索硕果,正式发布企业低碳发展蓝皮书,分享企业新质生产力研究成果。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公司持续加深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认识,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续写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成都厂作为公司生产制造、创新示范、人才培养的基地,积极推进国家、行业、企业战略,不断深化数字化、智能化在业务全域的落地应用,将务实的数字化转型方式作为推动工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都厂以参加行业“基于CPS(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项目试点”为契机,全面开启智能工厂建设。以CPS平台为基础,推动实时采集和业务数据在公司、工厂两级汇聚共享,数据管理实现互联互通,为工厂数字孪生、设备智能管理、智能工艺控制、“无人车间”探索等智能场景创新应用和1000多个自主开发的数字化应用落地提供了支撑,形成了以数据汇聚平台为底座,以智能创新应用为切入点,与数字化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智能工厂建设新模式。
成都厂在融合人工智能、5G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高端数字化技术的同时,也结合行业“节约办企”的要求,利用已有软硬件资源,开展自主可控的低代码开发,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推进无纸化办公工作,实现降本增效费用超1000万元。成都厂首创成立了公司级数据创新工作室,作为自研自创、学习交流和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2023年被四川省总工会命名为数字化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方位开展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培养了资深认证报表工程师、资深认证BI(商务智能)工程师、高级零代码开发工程师等65名员工,带动全公司120余名员工开展低代码自主开发,以人才培养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被电子科技大学授牌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被行业内外媒体多次报道。
新模式下产生的数字化成果获得了“全国工业数字孪生大赛二等奖”“行业首届数字化创新实践大赛三等奖”等17个奖项,发表了EI(工程索引)、中文核心等期刊收录在内的论文23篇,申报5个发明专利和6个软件著作权。成都厂是公司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如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公司主要负责人表示,要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长远之举,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匹配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系统推动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等各方面转型升级。这一系列发展的关键点,落在了“创新”二字上。
研发新技术,不论是新人才还是新理念,都需要对应的新平台予以支撑。以推动技术创新为目的,公司围绕产品全品类为研究方向,建成集成创新平台、重点支撑平台、博士基础研究室,形成“3+6+X”金字塔式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为人才培育、技术创新打下了基础。
“目前,公司建成了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8个省部级以上平台和9个公司级联合创新平台,形成了外延型、开放式、无边界创新平台集群。我们依托产品减害降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行业发酵工艺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国产原材料工业高效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行业特种滤棒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支撑技术平台,着力打造了若干个基础研究平台,初步构建了‘3+6+X’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公司技术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公司还建立了57个创新工作室,实现了企业业务链条的全覆盖。依托这些创新工作室,公司不断丰富完善人才培训培养方式:持续开展多层级的职业技能竞赛,努力培养更多的技术能手、工匠大师;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模式,开展常态化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带头传技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夯实技能人才成长基础。
数字化战略激发新动能
工业4.0时代,传统制造业该如何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