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芜湖:“长江巨埠”竞千帆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自古享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青弋江穿城而过,汇入长江,浩浩荡荡向北奔腾而去。江南水乡的精致文化、多元包容的开放文化、勇于改革的创新文化、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在此交织相融,奠定了芜湖“开放、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芜湖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向上。
徽风皖韵江南名城
芜湖古称“鸠兹”,《芜湖县志》记载:“鸠兹,芜地也。芜之见《经》,始此”。《诗经》开篇《周南·关雎》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雎鸠”就是鸠兹。3000多年前,芜湖有一片沼泽地,水塘连片,草木丛生,吸引了众多雎鸠在此栖息繁衍,邑城故得“鸠兹”地名。公元前109年,西汉在鸠兹邑设县治所,因“鸠兹之地有湖,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将“鸠兹”更名为“芜湖”,沿用至今。
在芜湖的市中心,保存了一座千年历史的城央古城,见证了中华文明南徙、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变迁。东汉时期,吴将周瑜在这里点将陈兵,成为抗拒曹魏侵犯的军事要塞和江河港埠。唐宋时期,芜湖青弋江沿岸商贸繁华、水运发达,成为江淮、皖南地区盐粮、木材等物资集散地。唐代学者刘秩过芜湖时曾诗赞“近海鱼盐富,濒淮粟麦饶”,南唐时呈现“楼台森列”“烟火万家”的景象。宋代芜湖成为全国冶炼业中心,不仅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说,还诞生了芜湖铁画这一独到的艺术品,其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自明代起,芜湖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呈现“十里长街、百货咸集、市声若潮”的兴旺景象。民间浆染业形成较大规模,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芜湖是明清时期徽商经营最早、最成功的城市之一,被称为“徽商门户”,是徽商远处经商的起点,也是走向全国的跳板。胡开文墨店,是以芜湖为跳板走向全国的典型,也是近代芜湖商业翘楚。可以说,芜湖因江而兴,水运兴盛发展,奠定了芜湖的城市开放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