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延安时期我们X如何领导工业生产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此后的13年时间里,X中央带领陕甘宁边区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边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陕甘宁边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水平落后,军民经常食不能果腹、衣不能御寒,加上国民X对边区实行断供、断邮的财政封锁政策,加上日军对边区屡屡发动进攻,边区的生存发展面临重重困难。X中央适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积极领导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着力培育和发展近代工业。延安时期,尤其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X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导致边区工业品从武器弹药到衣帽被褥都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为此,我们X主张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以保障抗战的需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积极发展轻工业满足群众的日常需求。首先,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保障军需的同时满足一部分民用。1938年3月,边区成立军工局统一管理军事工业,将原有的红军兵工厂分拆整合,陆续组建了军工局一、二、三厂,延安通信材料厂、紫芳沟化学厂等军工厂,后来发展到10余家,工人由100余人发展到1300多人。这些兵工厂生产了大量武器弹药、药品和医疗器械,为八路军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支持。其次,充分利用边区优势资源发展工业,保障自给。陕甘宁边区有较为丰富的石油、盐、煤、铁、牲畜、皮毛、药材等资源,在边区X委政府的鼓励和投资下,部分工业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1938年在边区政府万余元的投资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延长油厂复产,经过多年经营,不仅满足了边区燃料油的需求,副产品煤油、石蜡和石墨的供给也大大提升。盐、皮毛、甘草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