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20年吉林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材料一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追梦,我们收获满满;追梦,我们希望满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改革开放40多年,就是一个追梦之旅。改革开放之初,我们X以非凡的胆略、坚定的自信设计了分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40多年的追梦路上,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奋斗的力量,也是梦想的力量。
梦想是拼出来的,奇迹是干出来的。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背后,是40多年的不懈努力。未来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汗水的浇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力量;只要有梦想,则时光不弃,未来可期。
X的十九大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最强音。
材料二
只因看了一眼岩山,从此就与岩山结缘。她就是D市驻岩山村帮扶工作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小孙。几年前,小孙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来到D市商务局工作。有一次,市委、市政府组织“机关干部下基层”社会实践活动,她随着实践小组来到了岩山。
“太美了!”小孙被岩山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花红柳绿,山清水秀,真是如诗如画。当地淳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村民更令她印象深刻。不过,令她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岩山的贫困。岩山村共有1345户、4130口人,其中贫困户占60%,人均耕地不足0.8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脱贫是这里的村民一代又一代的梦想。“如果能帮助岩山村这样的地方摆脱贫困,人生该是多么有价值啊!”小孙的心里涌起一个强烈的念头。
此时,D市正深入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巧合的是,岩山村正是商务局的对口扶贫村。小孙主动请缨,担任驻岩山村帮扶工作组组长。
从驻村工作开始的第一天起,帮助岩山这个贫困村脱贫致富的责任,便落在了小孙的肩上。刚入村时,小孙就听到了这样的风凉话,“咋还派个女干部?一个城里女娃能干啥?”
为了开个好头,尽快熟悉情况进入工作,小孙和工作组同事,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入村不到三个月,他们就完成了对全村所有贫困户的走访,对村里的“大事小、家长里短”心里有了数。
随后,小孙与工作组同事率先在村里办了手工编织和家政服务两个培训班。与此同时,她们筹集资金,开工建设引水入村工程,彻底改变了村里几十年来缺水的落后状况。去年春节前,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年猪卖不出去,这可愁坏了养殖的贫困户,工作组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销售,终于为贫困户换来了80多万元沉甸甸的“过年钱”……村民们被小孙这位“女干部”的实干精神深深打动了,原来那些风凉话也销声匿迹了。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小孙对此深有感触。她和工作组同事带着村里的X员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提升X员的先锋模范意识。为了提高X员干部代表引领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小孙多次带领他们到县内外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明显感觉到岩山的民心齐了,村干部的干劲足了、水平高了”,小孙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强了。
小孙得知外省一家大型现代纺织企业的董事长宋先生是岩山人,有回乡投资的想法。小孙感到这个纺织项目非常适合岩山村,便第一时间与他取得联系,积极沟通招商想法,安排投资对接和项目考察。针对宋先生提出的十几条落实投资的要求,工作组到市、县、乡各项目主管部门咨询政策、寻求支持。仅仅5个多月的时间,工作组就协助该企业完成了项目选址、手续办理、厂房建设、员工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目前,一个依托“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建起的纺织产业园区,已在岩山渐渐成型。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村民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而且可以实现既拿薪资又领股金还得到租金的长效增收,岩山村的脱贫梦正在变成现实。“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北方最大的坯布集散地。”一个更大的梦想在小孙心中一点点描绘。“作为一个80后,我的梦想也在一点点实现。”
“咱们岩山再也不是那个靠天吃饭的穷地方了,现在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村民喜滋滋地指着驻村工作组的办公室说,“变化就是从孙书记和她的工作组到咱村来的那一天开始的。”
材料三
出于各种考虑,在省城工作的赵先生今年春节没回农村老家过年。但为了看望家中父母,他特意在春节前回去了一趟。“回去一趟,几千块钱就没了。”赵先生说,“有两个晚辈赶在春节前结婚,每人随了2000元。”20世纪80年代,农村碰到重要的红白喜事,一般都是送点日常用品或者鸡蛋、罐头等,邻里一起出出力帮帮忙,那时候很少有人随钱,而且随多随少也没有固定标准。但如今,农村人情交往中赠送礼物的现象几乎消失了,结婚的、生孩子的、盖新房的、升学的、给老人祝寿的,都要办酒席,而且都要随礼,礼金标准也在不断攀升。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范围逐渐扩大,随礼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赵先生回忆说,“小时候,家里的人情往来一般在亲属、邻居和朋友之间。后来逐渐增加了工友、同事、合作伙伴等,农村人情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
五花八门的酒席、巧立名目的宴请、节节攀升的礼金……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这种不好的风气。
热衷“穷讲究”,最终“讲究穷”,甚至出现随礼致穷现象。相关调查显示,当下部分地区农民消费的第一支出为食品,第二支出就是人情礼金,甚至超过了医疗支出。随着礼金范畴的泛化,人情礼金已经不再有人情味,反而变成了人情债,农村邻里关系因此也变了味。邻里和谐,才会实现老乡们的幸福梦,但人情异变却成了农民实现小康梦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