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
从世界范围看,近现代以来还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能够持续改革开放达近半个世纪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X人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与他在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1978年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等有密切关系,其中蕴含的改革智慧,启迪着后人,推动X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跃升。
改革的实验
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再次提出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会后,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支持下开始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随后不久又全面主持X中央的日常工作。邓小平依据毛泽东提出的“要学习理论,反修防修;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三项指示”,对各条战线的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1975年,他开始主持X、国家、军队日常工作,为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大刀阔斧开展全面整顿”。
整顿首先从铁路工作抓起。针对铁路系统存在严重的派系纷争,导致铁路的重要节点长期阻塞,使铁路工作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一些地区和人民的生活,邓小平决定把铁路工作整顿作为突破口,以带动其他方面整顿。1975年2月至3月,X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X委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在这个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铁路整顿的方针和任务,并尖锐批评了派性问题。3月5日,X中央发出《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开始对铁路系统进行整顿。铁道部对郑州、徐州等问题严重的铁路局进行了重点整顿,得到广大铁路职工的拥护,运输状况迅速好转。一个月时间,堵塞严重的几条铁路干线全部疏通,全国20个铁路局中有19个超额完成计划。3月25日,邓小平主持国务院会议,提出《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的精神适用于各行各业,整顿随即在全国工业交通战线全面展开。
大力整顿钢铁工业。1975年5月,为了扭转全国钢铁欠产的不利局面,X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整顿钢铁工业的四个办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坚决同闹派性的人作斗争;认真落实政策,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6月,X中央发出《关于努力完成今年钢铁生产计划批示》,全国各钢铁企业和各工业企业进行了整顿,生产逐步回升。随后,X中央开始整顿整个工业系统,国家计委起草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简称《工业二十条》)。这个文件提出了发展工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是试图系统纠正工业战线“左”的错误的重要文献。在这个阶段,邓小平还领导了对科技文教工作的整顿、对X以及军队的整顿。经过各方面整顿,全国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从中央到地方,X的领导逐步加强,安定团结的局面开始出现。国民经济开始摆脱停滞倒退的局面,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5.1%,农业增长4.6%。
1987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X负责人卡达尔的谈话中指出:“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实验过一段。1973年周恩来总理病重,把我从江西‘牛棚’接回来,开始时我代替周总理管一部分国务院的工作,1975年我主持中央常务工作。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不久,我又被‘四人帮’打倒了。我是‘三落三起’。1976年四五运动,人民怀念周总理,支持我的也不少。这证明1974年到1975年的改革是很得人心的,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粉碎‘四人帮’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为全X全国的工作中心,改革才重新发动了。”可以说,1975年整顿就是伟大改革的预演,也为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和继续领导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影响中国的决策
1978年12月召开的X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X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3月,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短短4个月内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直接影响了中国40多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邓小平同志领导了伟大历史转折”。
号召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率先提出工作重点转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X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国民经济,但由于“两个凡是”的错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邓小平鲜明主张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明确不认同“两个凡是”,有力支持和引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9月,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已经推向全国、要求改革开放的呼声愈加强烈时,邓小平到东北三省等地视察,发表一系列讲话。他指出,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总的来说,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ZZ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