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以系统性全局性思维推进物流降本增效
近年来,我国物流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运输结构持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物流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但也必须看到,物流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物流成本仍有下降空间。当前,需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的契机,采取系统性、全局性思维综合推进物流降本增效。
建立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效率观。物流服务于社会经济运行,必然会耗费成本,并且有其自身的投入与产出关系。随着物流需求的增长及其多元化、多样化要求的提升,物流活动投入也必然会不断扩大。因此,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提高物流效率,即在保持或者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耗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衡量物流成本水平或运行效率的重要宏观指标,我国已由2003年的21.4%下降到2023年的14.4%,但欧美发达国家通常在10%以下。直接地,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本身的成本水平是其决定因素,但该指标也受到运输距离、库存周转率等因素影响,而这又间接地取决于资源分布、产业布局、行业分工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此外,生产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不属于社会物流,因而这一指标会随着物流社会化分工程度的加深而提高。当然,专业物流企业通常能够达到更高的效率。由此可见,物流降本不仅仅是微观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也不完全是行业层面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问题,而是涉及跨环节、跨地区衔接过程,乃至物流供给与需求主体间作用匹配关系的全局性问题。
物流降本增效的关键是由“局部优化”向“全局优化”推进。优化交通设施条件、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更新物流技术装备、推动物流标准化建设等都是物流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但这些做法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不同的:或侧重于减少局部物流运行中的成本耗费,或为实现全局优化提供支撑,或兼而有之。局部优化在推动降本增效的初期能够产生明显效果,但是其作用空间会逐渐缩小,直至形成零和博弈。不难理解,物流本身是以系统化方式运行的,子系统之间的成本会相互转移。典型地,若在多式联运中追求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最优效率,而由灵活性较高的公路运输为之配合,则时滞等待、沟通衔接、突发变更等带来的成本就必然转由后者承担。物流又处于国民经济整体这一更大的系统之中,制造业内部分工与分散布局加深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空矛盾,也会将一部分成本转移到物流领域。近年来,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但仍存在区域间、城乡间发展差异,且子领域间、子行业间的市场竞争格局或地位有所不同。这样的情况下更要强调全局优化,通过合作与协同来为降本增效创造新空间,并在更高的全局优化水平上推动新的局部优化。从这一要求来看,现阶段物流降本增效主要有以下三大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