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02年四川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二、给定资料
1.有人认为,近年来,随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走出校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用人单位竞相提高被聘人员的学历标准,以致于在人才市场刮起了一股“人才高消费的浪潮,一些单位招收人才时,不是根据用工需要,而是以高文凭、高职称为条件,出现了“大材小用、高能低用”,“高学历低就业、低学历难就业”、“中专生靠边站、专科生没人要、本科生专业要好、研究生才走俏”的现象。这既造成教育和人才的浪费,同时又家具了人才供需的矛盾。
2.职能部门有关人士指出,诸多因素使得毕业生就业渠道变窄。企业减员增效,国有大中型企业吸纳能力大大减弱;政府精简机构,“吃财政饭”的人员不进反出;事业单位编制普遍超编,接收毕业生显得异常困难。每年的军队转业干部、“三州”内调干部、退役优秀运动员等政策性安置任务增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安置。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递增,而工作岗位的数量却不能随之增加,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3.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美国60%,日本、韩国30%,印度16%),在世界上排在倒数的位置。尽管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比例有些失衡,但从宏观上说,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4.“十五”末,我国西部地区人才总量将从目前的1100万人增加到15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从目前的760万增加到1000万,才能基本满足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人才总量密度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东部地区水平。西部地区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数将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
5.成都市武侯区从人才绝对总量看,2000年底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全区从业人员的5%,离人事部提出的在2000年达9%,2010年达11%,差距很大。从专业结构看,教师和卫生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3%,而从事科技生产第一线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只占15%,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人才,以及律师、审计、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人才紧缺。从人才布局看,基础产业农业技术人员不足,全区平均每亩耕地仅有0.02名农技人员;支柱产业(第二产业)人才奇缺,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与流失的双重困难;新兴产业、乡镇企业人才紧缺,全区乡镇企业占财政总收入的70%,但其人才只占全区总人才数的3.2%,制约了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
6.仪陇县X政群干部队伍50乡以上占27%左右,30岁以下占13%左右,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从文化结构看,大专以以上学历的占36%左右,但真正的正规学校毕业的并不多;高、初中以下占45%,其中文革中毕业的高中生不少。
7.以农业为主的万源县,农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280多人,每万农业人口平均有3人。而且这有限的专业人员还有相当一部分未直接从事专业工作。在农村有一技之长的种植、养殖专业人才更是奇缺。全市400多个村中,有70多个村在乡土人才资源统计时为空白。
8.德阳人才资源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根据.1999年度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各类人才共12万余人,仅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23%,尚不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一半。在未来15年里,人才需求缺口为12万人。现有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不足10%,高新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才更是寥若晨星。除机械外,食品、化工、医药、电子、服装等支柱产业的人才严重不足,而文理、财经类人才相对饱和。人才流失严重,仅德阳市东电;二重等8家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近5年人才流失总数达400余名。其中有两家企业因人才流失严重,生产经营陷于困境。人才队伍的落后状况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