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23年辽宁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B卷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在S省数字农业人才培训基地直播间里,61岁的老农民“八哥”操着乡音,对着手机屏幕介绍着当地的黄花。“八哥”,就是D市古家乡的农民老陈,因为对短视频直播有兴趣,就报名参加了当地的数字“新农人”直播培训班。拿到技能证书的“八哥”,和老伴一起直播分享农家生活,销售小米、黄花等土特产,一年能挣十五六万元。
近年来,S省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程,大量传统农人通过培训、考核,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新农人”。D市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考虑农民兴趣需求、调研市场情况,把培养目标分为农业经理人、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种养加技术能手等类别。还先后出台20多个技能评价的地方标准,对参训农民进行技能考核与分级评价。不同的培训项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时长,高、中、初三个等级的证书,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多元选择。
S省农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在“特”与“优”,不同地方根据地域特色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比如Z市聚焦小杂粮、菌类种植,C市重点发展药茶、红枣产业等。老陈所在的D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学院依托园区企业,针对黄花种植、采摘、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问题展开培训,农民考核通过后可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工作。
X市的郝大姐曾是贫困户,在参加培训班后,学会了木耳吊袋种植技术。如今,她办起了合作社,年收入过百万元,带动几十户村民就业。她说:“没有政策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帮助,我走不到今天。”X市利用专门学院、县乡级合作社等单位,整合农科院所和农业部门农技专家等师资,对农民进行培训,还选送一批农村青壮年到涉农大中专院校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青年农民创业者王卫东在取得技能证书后,经常回培训班交流经验,还积极尝试学到的新种植方法,带动了不少人增收致富。
“我们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采取‘订单式’‘菜单式’模式,实现‘农民下单、专家配菜’,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线上培训、跟踪辅导等形式,让农民在学中干、在干中学。”S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许处长说,“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身边榜样,都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好老师’,都是可以动员起来的力量。”
S省出台了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办法,将农民作为一项职业纳入职称评定范围,并在项目扶持、资金贷款、培训、招聘等方面享受倾斜支持。“农民可以评职称,我们感觉特自豪,干劲儿更足了。”刚获得中级职称的水稻种植大户老田说起这件事非常兴奋。
5年前,T市龙湖镇的方明从IT行业转战农村。多年的农业创业经历,让他感受到了“新农人”的不易。他说:“做农业,投入大、回本慢,招人用工遇到困难更是家常便饭。”T市的“星创天地”应运而生,这个半公益性质的农业孵化器,通过资源整合,面向入驻的“新农人”,提供现代农机作业、技能培训、用工推荐、商业资源对接等服务,几年时间见证了不少项目从雏形成长为年营业额超千万元的“潜力股”。
“我们以培育省级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为抓手,搭建返乡下乡在乡人员创新创业平台,为‘新农人’创新创业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省农业农村厅詹处长说。截至2022年,全省已培育省级以上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184个。
材料2
盛夏时节,位于崇头镇的云和梯田层层叠叠,绿意盎然,高举红色绸带的祈福巡游队伍穿梭在田间,锣鼓声声。“祈福是村里的特色民俗活动,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在各地工作生活的村民们都会回到村里参加活动。每年开犁都会举行祈福巡游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老雷笑呵呵地说。
“芒种忙种,一人、一牛、一架犁;梅雨期期,蓑衣斗笠添稻香。”——这鲜活的传统农耕画面,历经千年依然在这里代代相传。然而,这样的传统农耕场景一度险些消失在历史中。现代农业兴起后,由于地块狭小,难以使用大型农机的梯田遭遇产粮瓶颈,加上农村劳动力流失,云和梯田核心区内土地撂荒率一度高达45%。
为留住千年梯田农耕文化之根,重现梯田农耕盛景,梯田核心区所在地崇头镇对土地进行流转复垦,通过引入外来承包主体推进粮食种植和地块整治。赵副镇长介绍说:“从2018年开始,梯田核心区农田的耕作就开始实行统一规划,水稻选种标准也一年比一年高,目前选育品种的生长期比一般稻米长,这既能满足景观建设的需求,也能提升稻米口感,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21年以来,作为国家湿地公园的云和梯田,全面开启湿地保护“云上智控”系统建设。这套系统实现了湿地基础网络、小气候环境监测、鸟类监测识别等湿地监测智控管理,有效保护了湿地植被,维护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云上智控”项目让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锦上添花,仅2021年前三季度,云和梯田景区营业收入就达3322万元。目前,核心区内土地撂荒率下降至5%,累计生态修复梯田超5000亩。“我们还将借力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梯田修复工程,修复和提升多村粮食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包括农耕道路修复、灌溉与排水修复和荒废梯田修复等。”赵副镇长说。
海拔的巨大差异,成就了梯田的四季变幻,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官体验,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云和摄影观光、自驾游玩、体验田园生活。几年前,张小雨来坑道村游玩,被这里的原始村貌吸引,最终选择留下创业。他陆续把村里的牛栏、灰寮等改造成咖啡屋、山野杂货铺、木玩工坊等新业态,从单纯住宿升级到综合体验性消费,让游客能更全面地感受当地农耕生活。他说:“我们客房以‘耕、读、渔、樵、闲’命名,日常餐食的食材也都是当地农家种植的新鲜瓜果蔬菜,展现农耕生活中最本真的生活状态。”
“去年,村里农家乐、民宿营业收入达800万元,生态直播间带动农户增收100余万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坑道村X支部钱书记说。如今,全村有100余人从事民宿行业,“我们正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做整体规划,打造一个‘梯田上的文化艺术古村’”。
梯田景区在创建过程中,还系统挖掘农耕文化、银矿文化和畲族文化,形成以开犁节为代表的非遗项目体系和“梯田十味”“稻草草、木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