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没有制度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
X的十八大以来,我们X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决定》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充分体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制度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制度问题,想得是很深的。他考虑的不仅是要解决好制约X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问题,而且是要解决好事关X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关于国家政权对经济发展的三种反作用的重大论断来看,制度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ZZ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特定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都会产生特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特定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要求建构在其上的ZZ上层建筑和文化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经济生产决定包括国家政权在内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又有反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国家政权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经历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的一种。由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ZZ权力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造成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国家政权通过何种关键变量对经济发展发挥上述三种反作用?正是通过制度这个关键变量,它决定国家政权对经济发展发挥何种作用,同时制度优劣及其质量高低决定国家政权对经济发展发挥了何种程度作用。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更进一步,国家制度吸纳力是决定特定时段国家制度体系优劣及其质量高低的关键变量。足够的国家制度吸纳力,才能助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没有制度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难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这个角度讲,《决定》就是到2035年中国制度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是到2029年中国制度现代化的具体任务清单。简言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征程制度现代化,以新征程制度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点对点的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其系统集成的整体效果必将是新征程制度现代化的新篇章。如,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应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应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应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应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应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等。